討論夏季味覺不振的原因並連結到食物選擇視覺與氣味。踏查尋找添加食色與香氣的蔬果,設計夏季乾麵色彩、味覺。分組試做搭配,醬料選擇與香氣適合度。試吃調整後擺盤拍攝,系列變化或搭配季飲。討論乾麵的視覺、味覺、體驗結合真實美。
課程分兩部分:植物色素認識、土壤顏色製作。蒐集泥濘中植物、討論色彩變化、土壤意義。葉子、土壤對話製作。
課程延續前學期「色彩」、「質感」、「比例」、「構成」概念,引導學生觀察改善生活環境。分組討論解決問題,透過色彩、質感、比例、構成重新規劃,提出改善方案。以木材及木工技巧完成教室改造計畫,實現環境改善。
以環境色彩為起點,學校畢業典禮布置作為思考。挑選主題色彩,思考畢典色彩的變化和感受。分享案例思考美感教科書、掃具、變電箱、水越設計等。感受物件與環境色彩的搭配,覺察自己與色彩的關係,思考環境用色的減法。
美感學習融入生活,培養選擇美、創造力。結合STEAM,成為校本課程。探索植栽設計美感,思考構成要素。實作水泥盆栽,攝影結合環境。合作解決問題,評量標準。跨領域STEAM美感課程。
質感影響視覺感受,商品的質感搭配直接影響價值。課程中學生透過觸摸和觀察感受不同材質的美感,思考質感與視覺感受的關係。透過圖例和小組活動,改變物品質感以提升美感。
課程運用摺切捲黏技法,改變平面紙張的空間與質感。學生通過實作,理解結構的功能性。紙結構展現力量與承載能力,小組討論探討結構與造型關係,調整造型配置,兼顧功能與美感,提升作品價值。
美感預期成果 美感觀察 觀察發現二龍競渡船體上的色相、色調變
本課程帶領學生實地植物觀察,喚醒對色彩的感受。活動包括發現、討論、分享、反思,並體驗適宜配色。透過生活小物排列活動體驗色彩編排的美感變化;以電子書介紹環境色彩,彩繪葉子喚醒記憶中的色彩;學生分組採集葉片,觀察並分析色票,發現被忽視的色彩;練習色票調配並塗於葉型圖格,進行色塊排列組合,讓學生對相同色調有感;教師介紹相同色調的運用與功能;透過植物敲染印刷實作,體驗植物色彩移印過程,體會植物顏色與構成的...
介紹校園建材及質感,如二丁掛磚、小黃磁磚、磨石子、仿石花彩漆;收集場景質感回憶,如光滑、粗糙、堅硬、柔軟;用超輕土製作物件,進行陶板技法創作杯墊,壓印校園植物或器物質感;製作水泥杯墊模具,將三年回憶封存其中;砂磨後轉化為抽象記憶。
色彩是美感的首印象,本課程以觀察遊覽車、都市酵母「變電箱改造」為引,使用「129a色票配色卡」,小組合作探索校園建築、植栽色彩。選擇藝術家作品,分析用色,調廣告顏料作色票。透過照相、網路分析校園色彩,找出五個配色,利用壓克力顏料比對色票,改造校徽色彩。應用於制服、書包、班牌等,傳達合宜的色彩意象。
本課程以美感「構成」設計為主題,通過初階課程培養學生對美感構成的認識,提升美感感受。以公司LOGO、名片、筆記本等構成要素分析為題材,設計名片、鑰匙圈等作品。透過觀察、發現、實作累積美感經驗。課程分為六堂課,讓學生理解「構成」意義,培養個人美感判斷能力,養成提升美感教育素養。
從自然型態中探索規律法則,如動物的平衡、樹葉的葉脈、飛蟲翅膀的功能、花瓣的對稱。強調平面構成原理,熟悉身邊的文具用品等小物,體驗秩序之美。分析海報元素,讓學生討論重組並分享小組排列原則,分析構成要領與回饋。介紹現代圖文設計案例,讓學生創作個人的畢業證書。
延伸原參考課程「憩~質感療癒小世界~水泥盆栽」再加上質感 中間色漸層色彩排列活動,帶入宜蘭在地自然環境山脈稜線觀察,表現在白水泥灌模作品上,最後於盆內布置一個屬於自己的療癒小世界。
質感無所不在,觸摸紀錄凹凸,課程體驗質感活動。參考「冰塊燈」設計,使用透明塑膠片,黏貼透光材質,凝結質感於燈具。學生選擇質感,光投射為影子造形。質感選用依「使用情境」判斷,建立質感資料庫,描述與分析每種質感與透光效果。
台灣花磚主要出現於1915-30年代,現僅見於老房,單片或整面牆組合皆美。課程以花磚為主題,從基本塊面分割開始,到形狀及連續實作,最後創作花磚布袋,讓學生熟悉「構成」美感。課程融入「色彩」營造,觀察台灣生活色彩搭配,進行調色配色練習,運用在花磚創作。
結構改變生活,從傢俱到建築物,符合人體尺寸,適合居住。課程以「天幕」為主題,運用質感和構成,展現結構設計。任務1:分組討論撐起80*80平方公分面積的「它」;任務2:分析小物件結構,用厚紙展現;任務3:觀察動、植物形貌,做結構分析;任務4:設計天幕草圖;任務5:使用「木、鐵、鋁、竹……」纏綁製作結構體;任務6:加入傳統糊紙美學,改用紙類、棉布或網狀繃帶覆蓋結構體。
生活中各種「質感」,探究「老屋翻新」建材質感。學生運用7年級「色彩」構面分析環境色,選擇適合建材色系與質感。重點是利用「相異元素」有序排列牆面建材,創造變化。任務:(1)感受質感,如粗細、軟硬、溫度、紋理、光澤等;(2)認識不同建材質感;(3)分析附近五棟舊屋環境色;(4)替換老屋牆面質感,賦予新語言。
探索傳統花磚,重返老屋美好,學習珍惜文化財。影片介紹花磚,學習構成、元素、色彩配置。創作美感花磚圖案,剪紙或四方連續構圖,複印圓杯墊。教釉彩技巧,燒製個人花磚。比較台灣與國外花磚差異,分享創作。
以校園為探索,學生實物採集、拓印,蒐集視覺質感樣貌,分享討論喜歡的效果。從紙張出發,分析特性與功能關聯,觸感體驗、記錄質感,如材質、紋理、厚薄。手抄紙製作破壞重製,加入異材質,體驗質感變化,連結經驗。最後,用手抄紙創作線裝書,展示作品於校內文創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