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質感無所不在,看得到、摸得到卻經常為人忽略,課程會先從體驗式活動展開,觸摸各種質感,紀錄質感的凹凸變化,接著是創造質感。參考1996年Harri Koskinen 的經典設計「冰塊燈」,使用透明塑膠片為基底,黏著各種可透光材質,學生在製作過程中,除了可觸摸並選擇不同的質感,更可透過光的投射將質感具體化、純粹化為影子造形,將質感凝結在燈具之中。過程中材質與質感的選用則以「使用情境」為判斷依據,因此會使用㇐堂課的時間帶學生建立各組的質感資料庫,為每種質感以及透光效果進行情境描述與分析。

美感預期成果

  • 美感觀察

觀察並觸摸生活中各種物品的質感

  • 美感技術
  1. 練習使用各種方式感知不同物體之間的質感差異。
  2. 運用口語/文字將質感的差異描述出來。
  • 美感概念

了解什麼是質感、質感之美為何。

 

教師課後省思

  1. 質感課程非常需要在實體課程進行,因為學生需要同時使用到視覺與觸覺去感受物品,然而課程進行到一半就遭遇疫情改成線上課,課程修改的同時,對於質感體驗的成效也大打折扣,這是這次課程進行令人扼腕之處。
  2. 質感的實體創作因為間隔了暑假才執行,學生對於質感的概念已經有些生疏,故而在創作階段,對於質感的表現並未完整發揮出來。
  3. 由於壓克力本身材質堅硬,學生使用各種堅硬的工具在上面做出痕跡,需要耗費很大的力氣,部分學生沒辦法發揮得很徹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