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結構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型態,小從日常生活的用具,大到建築物的建造,人們設計了符合人體尺寸使用的傢俱,蓋起適合人類居住使用的空間,結構可說在生活中無所不在,這次結構的課程設計的想法來至於「天幕」,天幕原先在露營時常常會被搭建來遮蔽日照&風雨,桃園市境內共建造有14處的大型天幕,它讓市民即使天候不佳時仍能如期舉辦活動,以「它」來作為這次學生設計結構的「主題」,在構面的運用上加入已學過的質感和構成。表現任務1-給學生一張25*25的150磅紙張或是方形明信片,讓學生分組討論如何撐起80*80平方公分面積的「它」;表現任務2-教師提供日常生活中的小物件,請學生找尋並分析出它的結構性,試著用厚紙板展現出來;表現任務3-觀察動、植物的外在形貌,從「它」的形去做結構分析;表現任務4-設計天幕的草圖;表現任務5-用「木、鐵、鋁、竹……」製作天幕的結構體,設定只使用「纏和綁」的方式;表現任務6-加入台灣傳統糊紙工藝美學工法,將原材質是帆布(防水)更改為紙類、棉布或網狀繃帶覆蓋結構體上。

美感預期成果

  • 美感觀察
  1. 以校園動植物為觀察對象,效法自然物的結構原理。
  2.  從杯子、椅子去觀察其結構機能。
  3. 以新&舊的建築做為比對的物件,研究結構改變的軌跡。
  • 美感技術
  1. 將一張25*25的150磅紙張,討論如何撐起「它」。
  2. 從教師提供的生活物件裡,將觀察到的結構用厚紙板模擬出來。
  3. 製作材料為用竹、糯米紙、糨糊和紙做出「天幕」的結構體
  • 美感概念
  1. 讓學生暸解台灣傳統紙紮工藝美學(糊紙藝術),探索「一紙、二土、三木、四石、五金」的糊紙工藝。
  2. 介紹西班牙上帝的建築師-高地,以及結構詩人 Santiago Calatrava 的建築美學。
  3. 自然&幾何之美。
  • 其他美感目標
  1. 與數學領域的彈性課程做跨域合作,讓學生瞭解幾何之美。
  2. 讓學生能實際去體驗傳統工藝所使用的材料與工法。
  3. 於親職教育日規劃美感教育的成果展。

 

教師課後省思

希望能藉由一些KIT 小活動,讓學生去體驗與觀察,有關結構構面中的「師法自然的結構美感」和「平衡穩定的結構配置」,其中以動物的骨骼結構,學生最有興趣,他們會認真的討論動物關節要如何呈現,這些都是依循著大自然規則的結構配置,卻往往最能讓人產生共鳴,所以有些建築物師法自然,不會讓人覺得有過分設計的感覺,也能產生合理又安全的視覺感。結構的作用是傳遞力量的途徑,希望學生能理解讓力量均衡的分散出去的概念,因為力量分佈越平均,就會越穩定,但是又想讓他們在創作時能叛逆一些,所以並不選擇教授他們幾何對稱的架構,因為當造型或結構太對稱時,又會顯得呆板或單調,期望介紹西班牙兩位神級人物的建築師,藉由 Antoni Gaudi 與 Santiago Calatrava 的建築美學,激發孩子們對於「平衡的現在美學」的想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