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學生挑選一個喜歡的顏色,從乾燥花束的製作開始, 讓他們從搭配中發現自己覺得好看的顏色未必是適合的色彩,顏色的搭配其實有其目的性。
觸摸不同質地的纖維,探索不同的質感層次,思索改變與創造的無限可能。 美感來自生活,為了提倡環保永續的概念,結合校園枯枝素材,轉化材料的基底特性,講究材料的處理方式。
透過面的剪貼進行建築的拼貼與想像,線條描繪色塊邊緣線,完成城市樣貌的作品。
著重版面設計,討論字型、比例感並運用於海報設計,強調美感在版面中的重要性。
用色票比對環境色,蒐集校園色彩,創作明德色彩索引地圖與書籤,紀念國中歲月。
以紙燈罩設計為主軸,學習結構、不同材質與美感關係,培養解決問題能力。
實施對象 學制:國中 課程講師:和光接物環境建築設計 李宜蓁
在宜蘭南北館市場採集質感,認識各行各業及美感並依照店家特色設計質感盒。
實施對象 學制:國中 課程講師:高雄市立民族國民中學 陳鈺婷
透過家鄉色彩的採集與組合欣賞家鄉自然人文之美,製成手工肥皂於校內義賣。
透過圖樣構成美感、色彩組合、模擬設計,跨領域探索花磚歷史中的巧飾妝點。
運用「構造」、「結構」美感,進行鋁線創作。先探索線型結構,設計小魚吊飾,最後結合色彩,設計專屬捕夢網。
比較數位與紙本地圖,藉由平板協助,讓學生聚焦地圖需要的範圍與特色並繪製完成。
運用《安妮新聞》讓學生練習閱讀理解策略—摘取大意的方法,並上台分享文章摘要、設計概念。
以第十四期作為課程素材,從服裝的搭配、功能、歷程等引導學生探索美的概念。
以「超人裝重新設計」單元與學生討論服裝的設計重點,並設計出自已喜歡的校服。
以第13期「城市空間」為主題,呼應SDGs目標,請學生思考城市空間與生活環境議題。
配合校本課程並與視覺藝術教師合作,引導學生以日常觀察發覺創作靈感及想像。
晨讀時間及閱讀課,探索安妮新聞並比較傳統報紙,搭配「六何法」歸納並分享。
所有的造型原點都要從點線面出發,當造型圖樣開始分布後就進入構成、比例、色彩的層面。 在不斷探索更新視覺經驗資料庫的過程,引導學生發現圖像元素可以「重複形」出發,而重複形組合中當一方轉換方向,圖形又會呈現截然不同的空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