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學期安排了質感好物、衛生紙籃兩個課程,偏鄉小校學生喜歡有實際的課程內容,純美術的素描、水彩,讓學生養成視覺的基礎,讓學生可以在未來的其他課程設計上多元的應用。
本課程由孩子貼近的生活環境取材 ,以日常中常會接觸到的容器使用為主,從日常個人使用的器物選擇出發,觀察器物組成, 探索生活環境裡好用與不好用的容器、器與物之間,來思考器物之所用。
運用「構造」、「結構」美感,進行鋁線創作。先探索線型結構,設計小魚吊飾,最後結合色彩,設計專屬捕夢網。
本課程以 「結構」為主軸,讓學生理解不同材質、材料所產生支撐力的結構是什麼, 並引導學生用眼睛 去看、心去想、去觀察穩定結構的特性和功能,思考形成結構與美的要素有哪些,進而培養其自身的美感經驗。
連結埔里歷史悠久的造紙文化,運用設計思考挑戰將紙漿製作成立體花瓶,並探索與嘗試不同質感所呈現的花瓶效果。
,本課程將帶領孩子整理過去自己的經歷,或展望未來的夢想。 透過 比例、結構與質感的探索,將這些念想轉化成一座給自己的獎盃,在最後的展覽與頒獎典禮 肯定與鼓舞自己。
在這課程中簡易卡榫椅凳木框架製作與椅面紙藤纏繞編織,讓學生了解課桌椅的維護不易,能夠自行簡易維修,了解珍惜愛物的道理,並從中知道結構的力量關係。
認識立體卡片與立體書的結構與構造表現手法,嘗試以平面至立體的紙材創作呈現金門地景風貌。
以實作來組構材質與搭配,學習色彩、比例的關係,並從中了解結構及構造的呈現。
課程結合萬物形式的演變、代謝派建築概念以及生物藝術與生物設計的普及化。
觀察顯微細胞,進行神經學繪畫,並結合摺紙結構概念,思考立體構成美感。
讓學生從半立體至立體的摺紙操作,學習到結構的美感及應用。
思考結構支撐與美感搭配性,並於學習單上描繪砌磚手法,最後製作小紅磚名片架。
分組以風扣板仿製縮小紅藍椅,思考結構合理性及承重穩固度,完成仿生設計椅。
以枯枝互搭構成立體空間,並以紙漿包覆或縫補構成鋪面,探究構造、結構與鋪面質感比例關係。
利用美感電子書的結構資料,介紹自然和人造結構之美。以宜蘭的案例討論斜張橋和鋼鐵森林結構。利用餅乾堆疊探討結構中的「疊高」要素。進行不同材料的A4紙結構測試,設計能承重飲料罐的紙橋。欣賞現代橋樑設計,試搭達文西橋並討論設計草稿。進行紙卡橋製作,培養團隊合作和溝通能力,並結合建築單元完成地景設計。
課程運用摺切捲黏技法,改變平面紙張的空間與質感。學生通過實作,理解結構的功能性。紙結構展現力量與承載能力,小組討論探討結構與造型關係,調整造型配置,兼顧功能與美感,提升作品價值。
課程探索校園建築美。拍攝立面修正透視,裁切畫面感受構圖比例、點線面、光影美。實作水泥杯墊,以建築為藍本製模具,展現建築之美。分解元素,轉換為虛空模具,發現比例美,再創另一杯墊,韻律平衡微調。
本課程以「高中生校園生活」為起點,探討學習環境中的問題,專注解決「從容取用衛生紙」的困境。進一步思考如何設計「精巧美好」的面紙盒,提供愉悅使用體驗。循序漸進,學習從「觀察任務」>「構造部位思考」>「美感組合」三階段進行。
華德福藝術課程結合主要科目,如數學、語文、自然、社會,拓展主題式課程,從藝術角度深化精神性。透過應用語言延伸,以藝術課作為入口,結合時作課程,相輔相成。搭配自然科學,泥塑課程塑造人體部位的美感學習。透過視覺造型藝術觀察手、腳、頭部,再學習人體骨骼結構塑造,課程強調立體構成的視覺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