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學生嘗試透過手作與材質採集反思,認識日常物件運用編織的質感與結構之美。
從觀察國內外經典建築物中,探討結構與構造在建築物中,有關造型支撐與拆解組合的關係,建立學生對建築空間中的支撐察覺與力學發現;以及造型與組合之間的構造連接,透過手作的建築造型模組,引導學生探索不同美感構面的跨域學科知識與應用。
認識紙繩編織的紋樣結構與生活應用,進行色彩配置與發想,創作紙繩編織餐墊。
認識蜂巢紙(板)的結構、種類和特性,生活中應用的範圍,進行造形發想。
讓一塊方巾不只是單純的一塊布料,也兼具美感與功能性,著重設計、搭配與變化。
本學期安排了質感好物、衛生紙籃兩個課程,偏鄉小校學生喜歡有實際的課程內容,純美術的素描、水彩,讓學生養成視覺的基礎,讓學生可以在未來的其他課程設計上多元的應用。
本課程由孩子貼近的生活環境取材 ,以日常中常會接觸到的容器使用為主,從日常個人使用的器物選擇出發,觀察器物組成, 探索生活環境裡好用與不好用的容器、器與物之間,來思考器物之所用。
運用「構造」、「結構」美感,進行鋁線創作。先探索線型結構,設計小魚吊飾,最後結合色彩,設計專屬捕夢網。
本課程以 「結構」為主軸,讓學生理解不同材質、材料所產生支撐力的結構是什麼, 並引導學生用眼睛 去看、心去想、去觀察穩定結構的特性和功能,思考形成結構與美的要素有哪些,進而培養其自身的美感經驗。
連結埔里歷史悠久的造紙文化,運用設計思考挑戰將紙漿製作成立體花瓶,並探索與嘗試不同質感所呈現的花瓶效果。
,本課程將帶領孩子整理過去自己的經歷,或展望未來的夢想。 透過 比例、結構與質感的探索,將這些念想轉化成一座給自己的獎盃,在最後的展覽與頒獎典禮 肯定與鼓舞自己。
在這課程中簡易卡榫椅凳木框架製作與椅面紙藤纏繞編織,讓學生了解課桌椅的維護不易,能夠自行簡易維修,了解珍惜愛物的道理,並從中知道結構的力量關係。
認識立體卡片與立體書的結構與構造表現手法,嘗試以平面至立體的紙材創作呈現金門地景風貌。
以實作來組構材質與搭配,學習色彩、比例的關係,並從中了解結構及構造的呈現。
課程結合萬物形式的演變、代謝派建築概念以及生物藝術與生物設計的普及化。
觀察顯微細胞,進行神經學繪畫,並結合摺紙結構概念,思考立體構成美感。
讓學生從半立體至立體的摺紙操作,學習到結構的美感及應用。
思考結構支撐與美感搭配性,並於學習單上描繪砌磚手法,最後製作小紅磚名片架。
分組以風扣板仿製縮小紅藍椅,思考結構合理性及承重穩固度,完成仿生設計椅。
以枯枝互搭構成立體空間,並以紙漿包覆或縫補構成鋪面,探究構造、結構與鋪面質感比例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