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運用美感學習構面中的構成美感,規劃版面秩序美的構成,製作攝影作品。
焦點課程
        
        引導學生觀察並記錄自己或同學上外堂課時書籍、物品的攜帶方式及問題(觀察/發現),透過實驗記錄,思考「承載→牢固(易帶)→美感」的歷程,共同討論出方便攜帶、易於收納、合於美感的新包裝型態(運用、整合的歷程)—「助帶物」設計。
        學生將口布以植物印染,並透過不同的摺布方式跟染色產生布面印製構成效果。
學習低彩度的調色與配色,如同減法美學,降低彩度,希望藉此也能讓學生學會體會,尊重環境色,高彩度與低彩的搭配。
主要讓學生學習美感構面及形式要素,意識到生活中的美感問題並學習整合設計。
本課程希望將環保議題與美感課程相結合,藉由結合STEAM跨域課程之進行,賦予廢棄物環保再生之美感,找到新生命!
讓學生學習設計屬於地方文化的美感小書「美感行動誌」,傳遞地方文化的美感。
以「構成」、「色彩」為課程主題,引導學生設計出屬於自己的「封面」。
課程希望將環保議題與美感課程相結合,藉由結合STEAM跨域課程之進行,賦予廢棄物環保再生之美感,找到新生命,以美感主題之構成及色彩兩構面為基礎分階段進行教學,再結合STEAM跨域思維,完成環保藝術玻璃燈製作。希望能給予學生多元面向之思考能力,提高生活資源再利用的價值,培養學生能將生活議題與美感藝術創作結合,賦予回收玻璃瓶新的生命,開創「再生」、「新生」的生活美感藝文特色。
本課程讓孩子從兩個層面設計思考,一、從美感層面發現質感、色彩的意象,二、從探索自己的民族文化開始想像護身符袋子裡的祝福物,甚至思考它的型制與外觀樣貌及內容物,三、應用不同材質及色彩搭配製作出自己心中期盼的護身福,讓孩子依自己的宗教去祝福別人,給予平安符真正的意義與價值。
藉由安妮新聞引導學生閱讀、搜尋與彙整資料並產出簡報,培養美感識讀能⼒。
以課本單元有趣的字為主題,從中文、聖書體、表情符號引導,最後進行瓶蓋創作。
課程以台灣藝陣人為主題進行單元教學,引導學生學習資訊圖表及建置虛擬美術館。
課程為晨讀趣及家鄉特報。前者為閱讀討論及議題探討;後者以家鄉為主題,設計家鄉特報。
希望學生學習構成的概念,使生活中的擺設,不論是實用或裝飾,都能夠有合宜合度的美感表現。本課程採用建構主義「做中學」的概念,透過簡易的美感學習工具進行構成美感小實驗,據此整理出個人的構成形式模組,並以「色彩構成」為主題,將構成概念靈活運用於日常生活中。
學生從學習歷程的討論、分析、實作過程,歸納構成的美感關鍵要素,體認適當的點線面構成配置及基本配色原理對平面設計的重要性,進而將所學應用於學校操場防爆牆面的平面設計
學生應用影像編輯軟體進行校園美感角落的攝影,並進行摺頁的平面構成設計作品。學生從中學習什麼是適合的、有目的並適應於整體秩序的美學習歷程,最終能自主體會到美感差異有其因果及美感要素的重要,並能透過數位資訊傳達方式,與他人分享自己的美感體驗,促進美感經驗交流。
透過花磚圖樣認識對稱圖形、排列構成、格線比例、色彩配置等美感條件,於探索過程中發現秩序為美感基礎,藉由實際的物件(花磚相關作品),認識質感、色彩與構成等構面於日常生活中的表現〫
藉由建築觀察的課程,讓高一新入學的學生對校園建築有進一步的觀察,由局部到整體,多角度的收集和視覺的拆解下,重新對校園建築有更多樣的認識,進而討論建築物相關的色彩、造形、結構,對身旁的建築物有感。
藉由分割構成練習,了解主從關係可以在視覺上形成焦點,分組設計零食盒。
「構成之美」因應疫情的變化,轉為線上課程從日常生活的體驗切入課程,將視覺藝術的美感構成與書桌整理、三餐飲食擺盤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