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1.營造生活感的學習情境:
微型美感在此處指涉隱含的美感。所以此課程主要透過讓學生學習美感構面及形式要素,意識到生活中的美感問題,從生活中提案用來學習合目的的整合設計,展現比「剛剛好更多一點」,以合乎整體環境之美、適應於整體秩序,讓物件設計中隱含美感,實現校園餐桌共感行動。
2.連結實務的體驗式學習:
美感課程的學習過程,讓學生從探索→體驗→嘗試→運用→整合的分階段學習。課程內容切合學生的生活面向,讓學生嘗試運用美感構面,試驗擺設營養午餐菜肴,以擺盤的視覺美感提升用餐品質與飲食經驗,體現生活中的美感。
3.美感萌芽,啟發學生有感生活:
從食的議題延伸至餐具食器,從食器的材質、功能與造型,引導認識機能形式和器物用之美,連結美感意識。並延伸學習設計師的美感設計理念,練習減法設計以合乎環境總體秩序的美感設計。最後在美感行動讓學生分組提案,嘗試用自然質材來設計餐具,讓人與物的美感友善互動,並透過「共享餐桌」的概念,透過美讓彼此有共好發展。
美感預期成果
1. 學生能運用心智圖法完成發想,體驗設計思考過程與成品創發。
2. 學生能完成美感手作餐具、質感食器。
3. 學生能運用關鍵美感詞彙來賞析生活美感物件。
4. 能於校園舉辦美感成果展。
5. 能將學習成果製成刊物書冊,或運用數位平台分享美感經驗。
教師課後省思
學生對於美感教育課程很有興趣,因為和他們的生活連結較有共鳴,學生在課堂的反應也比較好。但因基本設計只有一節課,所以執行課程時,學生討論或思考時間較不充裕,美感深度會因時間不足而受限,設計的多樣化與實踐的完整度也沒有原本預期來的好,未來若再次執行本課程,將會再濃縮課程內容,讓學習更聚焦及深化。
-
011.課堂中運用美感形式色彩及構成要素,析論案例。 2.認識視覺美感與心理。 3.認識構成、主色調、輔助色、調和與表現色調的認識。 4.能用美感關鍵詞彙說明,自身生活審美經驗與美感歷程。
第一節:生活美感的認識。 第二節:課堂中設計盤裝食材構成格線與色彩配置練習美感擺盤。 第三節:生活中實際操作午餐主食、配菜配置設計。 第四節:總評討論擺盤設計概念相片,教師給予回饋。
-
021.思考:美感,合於用的目的。 2.認識美意識、質感之美。 3.認識物件的造型與功用、合宜合目的性的美感。 4.器物合宜的尺度及物件使用的美感。
第五節:討論家中常用的餐具食器。認識材料特質及觀察。 教師從色彩、質感、造型介紹「台式生活物件學」。 第六節:體驗經典設計餐具的美感形式。 說明形隨機能,機能的形式和經濟性。 第七節:網路上挑選喜歡的設計餐具,運用美感構面進行分析。 思考顏水龍「台灣民藝」及柳宗悅「器物,用之美」美學概念,並延伸學習設計師思考,關於複雜的時代與簡單的訊息。
-
031. 學習設計思考概念,進行午餐餐具微調設計之應用。 2. 應用「減法設計」、運用美感構面的綜合應用設計。 3. 學生能運用幾何形構成排列物件,設計具合宜比例的餐具器物,讓人具舒服的用之美感。
第八節:以整體美感為出發,觀察營養午餐的餐具食器或配件,是否能有更好的設計,讓營養午餐看起來更好吃? 第九節:資料蒐集、研究物件:午餐食器及餐具概念發想。 第十節:草圖設計→討論修正→再設計。 第十一節:3D列印草模製作及色彩配置試驗。將3D列印草模置於環境空間,檢視是否合宜並修正模型。
-
041.運用自然質材設計餐桌美感食器或配件。 2.體驗手作餐具食器的過程。 3.學習構成美感的生活應用。
第十二節:用自然質材設計將設計草稿,製作美感物件原型。 第十三節:用自然質材設計將設計草稿,測驗美感物件原型。 第十四節:用自然質材設計將設計草稿,修正美感物件原型。 第十五節:以攝影記錄設計的美感歷程,並文字說明設計理念。
-
05能將美感素養運用於生活中,並能分享設計過程,將美感信念透過展覽、口說、影像等,傳遞給大眾。
第十六節:設計物件的美感分享與發表。 第十七節:美感展覽佈置。 第十八節:美感展覽,與大眾分享設計美感理念。
-
06學習木作、陶質感的美感設計。
餐具木作或陶作食器工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