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常見的紙材,讓學生動手操作,拆解再組合,由簡單的紙盒包裝拆解,去發現構造的各種方式,再動手做的過程中,仿作讓孩子能了解各式結合的方式,讓學生了解功能性、美觀、設計皆切合就是一中美感的傳達。
美感預期成果 1構造物在日常生活當中無所不在,希望學生在學
從構造出發,由生活觀察中物件的組構方式,選擇捕夢網為上手網狀素材,感受「構造」的規律、統整性。
經由童年與紙的記憶認識了解紙的多樣貌,引起動機後,藉由課程讓學生從平面到立體練習、質感的練習,了解瓦楞紙的特性和功用,搭配環保議題,整合對美感的感受後實地練習,讓學生嘗試使用一種以上的方法在一個作品上,希望他們能藉由實驗,勇於嘗試得到樂趣,增添生活與美感的呼應。運用在生活事物,進而動腦發想製作出承受力更高與變形的瓦楞紙家具〜書架。
未經砂漿黏固定型的構造物,磚塊 間 或與其他材質結合 時 應如何 考慮 固定並產生秩序美感?
於構造課程中,讓學生設計「會動的、有機關的老師名牌」,結合所學佈置成感恩牆。
「構」 是 在討論部件間的接合方式, 本課程主軸為「構造接合到立體美感 任務 」 先思考休憩設計物 適合放置的校園空間,再依照休憩動作來思考校園傢俱的類型先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物品是如何透過折疊與接合 產生功能性 再利用包覆性或支撐性的方式及紙與紙吸管、束口鐵絲、迴紋針、螺絲及螺絲帽等材料的KIT實驗以安全為首使學生觀察到部件會在接合中由點、線進入到面的延伸及支點與軸心的運用將使材料能進行組合、 拼...
引導學生製作謝師海報,將美感構面帶入,思考整體配置與形式的合理性完成海報。
由翻製手模開始,再透過課程中對構造的摸索,為自己的作品規劃一個合適的底座。
本課程建構學生「構造」為主、「結構」為輔的基本概念,課程採分組方式進行,討論「物件與物件的結合有哪些方式」,並提出「不利用其他材料,如何讓物件與物件結合」,藉此導入課程主要概念「榫卯結構」的定義、優點與用途。「利用風扣版、竹籤與麻繩等材質製作手機座」以此作為設計的主題,讓手機座的設計達到﹕乘載「手機重量」、方便「閱讀與使用」、「收納與運輸」三項評量規準。
美感預期成果 1學生能簡化繁複的具象圖像,運用幾何元素進行
期盼學生藉由課程能認識美感構面中關於質感、結構與構造之美,並且可以去注意或發現深藏在生活中所使用的物件。
美感預期成果 1發現身形體態的比例樣態。 2認知不同時代
引導學生思考各職類中人因對於機具、物件設計的影響,並思考成為專業職人所需具備的創新能力。
本課程前半由生活中物件組構方式引導,後半帶領學生使用線材編織,實地操作成品,感受「構造」的規律、統整性。
運用不同材料體驗構造的連接方式,對造型美感上的構成有所啟發
觀察構造的細膩與巧思,進而分辨良窳,而能重視思考物件接合「構造」所佔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
希望為傳統文化掀起一角,讓學生透過此單元認識傳統技藝的奧妙。
由學生自行設計生活小物找出適合生活小物的接合方式,如果要利用不同媒材組合時,接合的方式又是另一種思考。
透過此結構課程使學生了解建築的構造間的連結與規律性,了解其結構後能運用於生活中的物件展現出生活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