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構」 是 在討論部件間的接合方式, 本課程主軸為「構造接合到立體美感 任務 」 先思考休憩設計物 適合放置的校園空間,再依照休憩動作來思考校園傢俱的類型先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物品是如何透過折疊與接合 產生功能性 再利用包覆性或支撐性的方式及紙與紙吸管、束口鐵絲、迴紋針、螺絲及螺絲帽等材料的KIT實驗以安全為首使學生觀察到部件會在接合中由點、線進入到面的延伸及支點與軸心的運用將使材料能進行組合、 拼接、串連、垂吊、曲折、旋緊…等 接合型態更可以觀察到材料間因串連所形成的垂墜感、因並列而形成包覆性、因螺絲具備能固定的特質,進而形成穩固且合於美感的校園傢俱立體結構 。

美感預期成果

1. 學生能認識 「 構造 」 的特色及意義 。
2. 學生能認識「街道傢俱設計」的特色與休憩物的多元類型。
3. 學生能觀察 到 生活中 有多種 物品是由 「 折疊 」 與 「 拼接 」 所組成。
4. 學生能從解構椅子的結構對休憩物的構造有所啟發 。
5. 學生能以休憩動作延伸思考構築合宜的休憩物 。
6. 學生能透過包覆與支撐的類型嘗試設計小型休憩物立體擬作並加以分享。
7. 學生能瞭解透過 「 接合 」 能將材料達到「 立體 」與「 承載 」的目標。

 

教師課後省思

(一)教學觀察
1. 解題之路∶
1) 「構造」構面初次嘗試,先是歷經美感計畫誕生前的撞牆期,後來回歸基本理論反覆思考才找到一絲曙光,筆者便從「構造是討論物件與物件間的接合方式」出發,開啟解題之路。
2) 課程發想與起源∶
嘗試從生活/校園中找到能與美感課程結合的主題需要有敏銳的觀察力、聯想力及花心思去構思或轉化;課程設計發想來自於在走廊上偶然撇見學生在導辦外與導師對話、補寫作業,有時人數多到席地而坐,下課時的走廊擁擠而熱鬧,這引發我的好奇心,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思考「校園中寶貴的下課時間,應該是怎樣的美好風景,才不辜負這段彌足珍貴的自由時間? 」便開始觀察學生下課時的樣貌,思索校園中合適的休息區,概念等同於「校園傢俱」,筆者為她訂了一個「休憩物」(不限定是椅具)的名詞,作為本次九年級美感計畫的主題方向。
3) 如何在六節課堂中設計做小規模的初階探索、中階動手、高階合作與發表?
一開始沒有頭緒,只能先從資料蒐集開始,因為先發現走廊座椅的問題,便先從「椅子」的方向前進,也才發現,關於休憩的類型十分多元,因此,嘗試將任務條件擴大至「休憩」不在侷限只是椅具,引導學生從「休憩動作」來思考,或倚、或躺、或靠、或盪、或搖……等令人驚豔的休憩類型便一一形成。
4) 至於如何設計「接合」KIT小實驗……?
一切都從「接合」開始發想!一樣從生活中開始思考、尋覓合適的材料,因為休憩物構造過程需要大量材料,無意間發現用來整理作業的迴紋針量很大……,但能讓迴紋針間達到「接合」,又是一大挑戰!因此,便帶著迴紋針走向美感材料大倉庫—後車站和迪化街來請益,終於找到許多神隊友—螺絲、螺母、華斯、束口鐵絲、紙吸管、丸斬……等生活中容易取得的材料和工具來設計接合小實驗,而這些神隊友也不負所望,由點、線、面出發,確實完成能卡、能串、能綁、能纏、能疊、能固定、能轉彎……等接合所需的動作,完成組合、拼接、串連、垂吊、曲折、旋緊……等型態的接合!令人無比感動!
2. 教學現場∶
1) 多留時間給學生∶
由於九年級下學期時間緊迫,有鑑於過去課程的操作時間不足,因此,縮短前面引導時間、只提重點,多留時間給學生實驗,實驗後再回頭過來補充,效果較佳。
2) 讓同學成為彼此的老師∶
學生已經歷過5學期的美感課,但對「構造」構面的立體創作是初次體驗,大多數都能認真且投入「動手作」的過程,當然,也有少數人對於「立體」作品會感到迷惘和困惑,需要多一些思考和嘗試的時間,除了老師適時提供協助,另外,藉由小組討論,讓同學成為彼此的老師,教學相長,也有助於解惑。
3. 未來實施建議∶
1) 進行「最簡材料立體座椅模型KIT」實驗的長尾夾可增加2~3倍的量,除了激發學生好勝心,也能激發多樣的設計創意。
2) 本次因為操作班級數只有5個九年級的班級,因此,較能利用每週課餘時間進行該週作品照片整理,並在下一次課程一開始進行上一週創作回顧及共同討論,效果佳!筆者喜歡這樣放慢腳步,又能即時回饋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