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行植物葉片、種子、枝幹樹皮,形、色、質的觀察。進而蒐集葉片、種子,進行分類,和學生一起認識何謂構成。
觀察教室空間及學生身邊現有的東西,利用視覺跟觸覺來初步認識「質感」的概念,再使用輕黏土拓印物件的表面肌理,藉此能更清楚的看見表面材質的變化與異同。
由基礎設計中的「結構」構面出發,引導學生觀察與應用蓮蓬與荷葉葉脈的結構,並能欣賞其線條美感。
本次以比例為基礎、以構成為主的課程,從一開始透過觀察環境中的中午便當菜色與搭配感受引導學生思考美味與美感,接著提出為何高級餐廳和我們的便當不同呢?差異在哪裡,利用問題讓學生產生思考,接著從單一食物與食器個別造型的分析、兩者的組合嘗試、到後來多種食物元素的搭配、配件的挑選…在一次又一次的練習中,讓學生從實際的討論與操作中了解食物與器物的立體構成。
校內舊建築之遺跡是學生每日上學必經之途。本單元將引導學生開啟生活中有感的觀察。以「比例構面」切入,解密與分析校園「羅馬柱」與經典建築作古今、東西連結。接以課程平台,美感比例作為探索,學生透過不斷調整的過程,親身體驗比例的各種可能,進而認識比例。
以色彩為課程主軸,從台灣的自然環境,體會大自然之美,並反思生活場域的配色問題,進而理解色彩在人為環境扮演的重要角色,開啟學習色彩的動機。
透過花卉植物觀察,了解色彩以及明度彩度的微妙差異,並練習色彩安排及調色能力。
以創意發想-「美好生活提案」為經,「生活小吃質感變身」為緯,協助學生去蕪存菁,整 體課程如何成形,協助學生探索及瞭解,讓學生從活動中去獲得「美」裡面所包含關於色 彩、比例和質感…等的創作經驗,轉變成為國中生版的「美好生活提案」
以地圖為基礎,透過類似色、對比色、互補色等組合,搭配家鄉意象的色彩組合。
實際美化學校環境,讓學生可以將美術課程跟校園生活產生連結。將美感的構面運用在校園生活中,藉以陶冶學生性情,並提升學生的美感素養。
讓學生理解各種材質都有各自較適合的接合方式,並能針對設計物件的功能需求,選擇適合的材質與接合方式。
了解構造的基本概念並將美感構造應用於生活空間中。
從對生活中的器皿感受,到學習比對不同樣式的質感呈現出來的感覺,試著從每一位學生所感受的感覺,找出可實驗或者是嘗試的材料,製作出一個有感的盆器。
校園植物觀察與紀錄並製作型版,後布局型版印染餐墊,運用構成原則布局 。
構成是由各種元素組合而成,非單一性,透過影像的討論,能更明確清楚的知道何謂構成,了解構成的概念。經由影像範例的討論,強化學生建立的概念,再透過影像拍攝,將概念化為行動執行,了解學生理解到的概念外,藉由圖像的討論,更激發學生彼此間的創意發想,讓學生了解生活上是如何加以運用構成。
色彩源自於自然環境,經由對自然環境的移情,從生活轉變到文化經驗的積累,色彩帶著原有的光彩,也蘊含著心裡轉移的功能,或夾帶其他事物的特殊意義,發揮了色彩其特有的功能。色彩為何美?!從生活中發掘各種色彩的可能性,透過整理將對色彩的感受理出不同的味道和風貌。
靜下來欣賞校園,用色彩整理與分類,用色彩欣賞環境,強化「手作技藝」手腦並用的樂趣。
透過校園質感踏查,觀察、探索質地的特色,豐富生活美感經驗。並利用線繩、舊衣設計書衣,實踐質感的多元表現。
認識水泥花器製作,利用校園開花植物,營造生活一角落的美好。
讓學生觀察鹿港中山路老屋照片外貌,及旁邊現代店面色彩的落差,並學習調出接近老屋的主體色系。透過生活中可運用的牛奶紙盒,創作出老屋的感受臉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