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探索質感的表現,讓學生赤腳接觸不同材質的地面,解放來自鞋襪的束縛,用最直接的方式感受大地。藉由信任遊戲,在夥伴的牽引下,矇住眼睛用指尖探索未知的紋理、用嗅覺感知身邊事物的味道,從建立安全感為出發點,由「五感」經驗讓生活「有感」。
由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去觀察、探索質地的特色,如:粗細、軟硬、溫度、透明度、光澤等。比較質地改變所產生的心理感受,如:真實的木頭與仿真的木紋貼皮、巧克力磚和可可粉的差異等。透過質感經驗的資料庫累積,豐富生活美感經驗。
觸摸不同質地的線繩,探索不同的質感層次,透過線條的表情,了解點、線、面的構成,豐富材質的多元與可能性。
科技日新月異,隨著成長與時間累積,衣服不斷汰舊換新,以環保概念選擇回收的舊衣布料,藉由改變材料的基底特性,講究材質的處理方式,探索布料的多元表現。引導學生思索如何利用不同布料搭配線材來設計書衣,讓舊衣有全新的面貌。除了實用目的之外,保留成長的記憶並提升美感的層次,從日常生活的細節中發現美無所不在,讓生活有感,到感知美感,進而達到美感生活的目的。

美感預期成果

希望學生透過五感體驗能豐富感官知覺,從校園環境中探索,發現不同感官帶來的質感層次,從不同角度切入我們平時覺得「理所當然」、很少會特別去意識到的觸覺與觸感。透過顯微鏡頭探索不同材質的表現,觀察肉眼不易察覺的質感之美。科技提升造成「成衣」生產過剩,是「快時尚」帶來的負面影響之一,重新反省「快買快丟」的行為模式,應將每一件衣服的壽命延至極限,舊衣除了可被修補外,還能再次做為原料,透過學生的創意,轉變成新的生活必需品,扭轉被丟棄的命運。實際運用在生活中,透過拆解的歷程了解材質的特性,保留成長的回憶並重新組構,加入線材豐富材質的變化,為使書衣的質感設計具有「美感」,學生須思索材質的表面特性該如何搭配才能兼具美觀與實用,進而思索如何藉由質感來提升生活的品質。

 

教師課後省思

本學期第一堂的五感體驗修正上一期的二人分組,加入觀察記錄員與攝影記錄員,透過不同的角色扮演及圖文記錄方式,讓學生除了能更專注聆聽夥伴的想法,增強學習動機也能讓團隊默契更好。透過行動顯微鏡讓學生看到肉眼看不見的視界,改變觀看的方式讓學生感到新奇且有趣。

透過線材的探索實驗,讓學生發現創造的可能性,同樣的一根毛線,剛開始學生可能直接貼在畫布上,或者繞出不同造型,但透過引導會有學生嘗試剪成段、打結、加上別的線重編成更粗的線、拆開成細線等。質感的探索讓學生有很大的發揮空間,打破慣性思考,尋找更多的可能性。

「布可思藝」單元透過一件舊衣物連結現在與過去,每件小時候穿的衣服有著不同的故事,生活美感來自生命中美好的記憶,將回憶中的美好用另一種形式再現,再一次轉化為生活用品「書衣」,讓學生了解惜福愛物的觀念,讓生命故事繼續延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