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設計思考觀察生活周遭找到問題、以混凝土產品實踐問題解決。
對線條圖樣進行分析,理解線條立體構成的成因後,應用於生活設計。
美感預期成果 學生會用瓦楞紙製作卡榫,完成想要的造型結構。
從了解送禮的對象,思考合適的配色,完成具有整體感的花束包裝。
透過構造及結構分析,試著將學校環境與LED感應模組面板結合,進行校園立體書創作。
運用質感差異與觸覺探索,去實驗各種正負空間的可能,根據使用經驗設定水泥作品,設計自己的「宇宙盒子」
在人性尊嚴的課程主中,主要希望學生學習到「尊重他人」且「消除歧視」,而此份報紙的內容提到服裝沿革、穿搭自信以及自我肯定和追夢。
透過兒童朝會朗讀活動、入班說書活動及學校粉絲團貼文鼓勵,從學生、教師、家長三方面共同推動安妮新聞閱讀。
以學生感興趣的閱讀主題為引,進行議題延伸的探討,進而發掘、分享自身獨特的穿搭美學,也學習欣賞不同的風格。
結合安妮新聞與臺灣在地的妖精神獸,讓學生認識動物身體特質,並藉由水墨技法,創作出具詩意集筆墨趣味的獨特妖精。
博物學重在「觀察」,將博物學的概念運用在自我身形比例的觀察,利用穿搭比例探討與美感的關聯性。
使用安妮報紙第12期,引導三年級學生學習讀報。運用色彩繽紛、內容豐富有趣的古今發明物產出的小故事,來引起小朋友對發明世界的興趣。
透過攝影構圖實驗,體會攝影中的構成如何影響影像美感。
從中學生每日書寫的筆記出發,加入版面構成的美感知能,讓孩子透過版面構成:畫面分割、瞭解局部與整體的關係。
運用在地色彩、染色植物進行配色練習,以手工書封面與線香座造型作為色彩與質感、構成構面的練習。
探討植物本身、花器的比例、色彩關係,並觀察植物的姿態適合何種植栽方式,建立生活美感概念。
透過手抄紙及押花的準備過程;留下對校園美感記憶。將手工紙素材製成手作卡片。
透過拍攝校園,以圖文編排呈現適宜且均衡的構成,呈現「美」的樣式。
從生活自然觀察開始,結合在地特色與生活經驗,進一步用視覺圖像做閱讀理解。
以最基本構成之美為目標,從生活中「擺放物件」開始,並能應用於野餐主題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