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對於學生的多元發展教育不遺餘力,更是新北市的體育重點學校,其中原住民學生的學習表現優異。
日常生活中的各類物品,除了外觀、質感、功能等這類常被重視的美感因素之外,構造的設計安排是否適當與合用,更是扮演重要的任務角色。
自己從窗內凝視窗外風景或從窗外想像窗內情境,白天或黑夜,帶給人許多不同感受和想像的空間,逐步探索至心靈之窗,藉由種種的感覺,引導學生結合色彩、比例、質感,以空間構成手法,創作出一幅具有心靈美感的作品。
課程透過三張美術紙的色彩建構出室內空間氛圍,再依序增加家具的配色,使整體色彩達到和諧。
提供學生黑灰白 5 種灰階的美術紙,將所簡化的圖案拼貼出來,將其印象中的中平校園風景轉化為幾何圖形,放置於所選定的比例畫框之中。
網路資源可以讓我們開拓水墨視野或是進行質感作品整合與創作;將多次作品運用 CANVA 編輯為作品集,並運用拼貼表現發現並再創質感組合的新視覺。
藉由「繪本」的介紹,認識數位與手繪藝術媒材,及其創作的語彙。經由繪本創作者的分享創作歷程與出版繪本的實際經驗,融入生涯發展議題。
目的是希望透過校園植物型態的認識和採集、拓印或繪畫認識「型態構成」
運用定格動畫拍攝手法讓學生從基礎攝影、畫面構成、動態表現、情感表達來完成屬於自己的作品,跳脫靜態的作品表現,以構成為基礎,結合更多面向的藝術元素來完成作品。
運用立體模型手法,並結合數位工具,將藝術創作融合校園景物,透過各組發表提案,讓師生參與票選,觸發更多教職員生感受校園獨樹一格的美感,也期許學生的美感提案有機會能真實實現在校園中,讓美感成為日常的風景。
本課程設計接續前一學期所介紹過的「色彩」、「質感」、「比例」、「構成」等概念,帶領學生實際走入教室,引導學生觀察、發掘出生活環境中應改善的雜亂之處。
運用紙的特性學習摺紙、捲紙、剪紙等基本技法,加上想像來建造自己的魔幻城市。
認識生活中的立體構造的組成,走訪校園擷取生活中的美感並解構畫面 。
學習重點想讓學生體驗擬真模型製作,挑戰比例構面中的誇張化之「經驗認知」。
引導學生以幾何立體形狀來練習,譬如:三角錐、方體、圓球等為物體結構的觀察,學習如何解構造型與嘗試再複製。
以餐館為主要觀察對象,讓孩子去感知環境色彩中的各項元素,它的招牌、外觀、佈置都會影響到整條街道 的合宜性,這是公民美學很重要的一環。
以「穿」的概念發想,運用運用已習得的技術和各項媒材達成包覆、穿戴在人體上的目標。
透過綠色植栽導入學校課堂日常之中,減輕國中生壓力,增加讀書效率,進而提升自信心,勇於接受對未來的挑戰。
本學期課程內容搭配西洋名畫主題,做為上學期美術課基本色彩及排版應用之延伸,從名畫中的觀察,進而發揮創意與質感搭配創作出名畫再製的作品。
透過顏色圖案搭配形成對讀者的招喚與影響,感受安妮新聞與其他報章雜誌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