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通用、無障礙、防呆、仿生與五感設計,使用設計思考的方式引導學生運用結構、構造的概念,透過具有厚度的紙板創造出紙椅模型。
了解格線、主從與對稱等構成概念,針對園遊會文宣進行版面構成,並思考設計如何融入攤位陳列、餐點擺設,展現美感訓練的進化。
學生利用質感差異進行異材質創作,鑲嵌或拓印在水泥表面,呈現水泥器皿質感。
希望學生能藉由實際的操作將作品具象為兼具實用功能的提袋,可以嘗試以更多不同質感材料,來表達心中美的感受。
介紹高雄景點為創作主題,完成構成美感訓練為主,認識在地文化為輔的平面創作。
嘗試利用紙板組構「帶」與「袋」的關係,並比較糕點、玻璃瓶及手搖杯對於「帶」與「袋」的設計差異,引導學生思考設計與生活的關聯,並期待美感素養對於職人的養成有所助益。
製作校園植物色相環,運用對照的色票進行色彩配置彩繪,將作品搭配乾燥處理的植物一同灌模形成植物說明牌。
將植物葉脈的圖案應用在內部餐墊上,實踐構成的美學,並排列出構成的秩序美。
結合質感、構成概念,運用幾何圖形、文字、詞句排列製作質感圖像手工書。
解構窗花圖案後,創造具有結構支撐力量的窗花圖案,發現窗花結構虛實的美感。
延續上學期面的材料,結合構造的概念,討論形體部位與部位的連結和運用之美。
學習運用紙卡及麻繩綑綁木條,建構基地設計,完成能載重且具備美感的結構體。
觀察校園各個空間的構成,利用色彩的構成與元素,實際運用到校園環境之中。學習何種色塊的構成,有助於提升校園空間的美感、以及環境品質。
在匆匆的生活步調中,大家常低頭流連於科技產品,對生活周遭的環境愈發不關心,透過「房屋的記憶」美感課程,認識建築裝潢上具有台灣時代性的五種裝飾工法。
讓學生欣賞正利木器的影片,並了解卡榫的概念,利用不同的遊具讓學生做結構的嘗試。
以畫家運用幾何圖形創作的概念為本次布書套設計中設計方向,並參考網路與書籍所搜尋的專家經驗為範例,教學生拼貼作品與手工縫製技法,使其學習愛物惜物之觀念。
運用生活中的現成物切入,結合色彩和結構的概念進行生活對象物的分析,練習生活物件的造形與受力功能間的關係。
由同學發現、分析與歸納物件比例美感→最後進行生活小物比例美感設計任務→並透過作品發表、分享,進行美感省思。藉以達到提升美感素養的目標。
搭配九年級課程的包裝設計,選擇以「構成」作為主題發揮,建立學生對美感構成的基礎,活用上學期的色彩調色盤,運用印章設計完成具有自我風格的印花排版。
讓學生探索、體驗日常蒐集的材質改變後會呈現更多不同的質感樣貌,從做中學思考透過哪些加工技巧有著不同的五感感受與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