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安妮報讀報活動讓學生具備敏銳的眼光來觀察在地,找回同學對家鄉或校園的認同,喚起人與土地之間的情感依存,讓此報紙充滿各種可能性和想像力。
由各領域老師合作開設跨領域課程,以安妮新聞的版面分析為主,探索階層、段落、留白以及色彩規劃等概念,並將版面分析後的結果運用到實作中。
本單元為設計與生活,引導學生能主動察覺生活中的設計,而設計領域也涵括多種行業,藉由使用《安妮新聞》第五期的專欄「如何成為一位創意工作者」,讓同學認識七位在台灣藝術領域中不同類型的設計師,探索各個職涯內容、特色、心路歷程等,能幫助擴展並瞭解工作多樣性,進而加以反思自己在未來生涯之發展。
本課程是以美感出發的報紙參與教育,本課程分為三階段:先以閱讀安妮報紙開啟發現、以體驗報紙中「火星世代大富翁」認識世界、最後以海克爾的《自然藝術型態》為主題創作生物圖,開啟孩子們對於生物的觀察與想像。
本單元設計主要運用以「地球」為主題(Vol:3)的報紙內容為基底素材,延伸探討真實世界的避難空間議題,思考其空間大小在容納了各種避難必需用品之後,身體活動經驗的真實模擬。
以美感中的「秩序」、「構成」構面為主軸,安妮新聞富含比例的報紙版面為架構,引導學生合力完成屬於小組的最終任務「ON 報/新聞」。
本次課程試著將閱讀拆解為先閱讀試遊戲,設計組合生物功能結構,再度閱讀報紙——思考生物演化與環境三個部分。想透過設計生物遊戲卡,重組學生既有生物結構知識與環境生存的關係,另類思考演化這件事,再回去閱讀報紙深化閱讀思考的內涵。
從報紙比較、安妮日報介紹開始,結合圖書館資源,和學生討論刊物主題、製作草稿、排版,最後互相欣賞同學所製作刊物,並給予回饋。
閱讀安妮新聞創造出一種讓學生高度專注的沉浸式體驗,不僅只是讀報而已,更能夠開啟學生發現、探索、感受,以及運用的歷程。本次課程主要著重在視覺圖像紀錄的探索運用,先從感受去觀察、體驗這份報紙。藉由安妮新聞鍛鍊解讀資訊的能力,再經過圖像化的轉譯,一步步培養學生統整的能力,最終幫助我們思考,喚醒更多重點與重點間的關聯。
從攝影術的誕生影片作為引起動機,再讓學生從安妮新聞攝影版中選擇2張照片然後探索攝影師拍下的原因、為何會入選。藉由這些活動表達自我對周遭事物的觀點。
本課程期許透過安妮報紙為媒介,提供學生進一步觀察與練習空間配色的心理影響與視覺效果。 課程以安妮報紙第五期介紹柯比意建築師版面的圖文配置與色彩觀點,引起學習動機,並藉由觀察報紙上報導的設計師精品,思考生活物件與家具的搭配美感,進而介紹課程主題:室內空間配色的原則與配色風格的效果。
六年級學生即將畢業,課程中有許多觀照自己、夢想未來的內容,但是,自己每天被呼喚被使用的名字有著怎樣的故事與意涵呢?因此運用安妮新聞第四期的主題「溝通」,讓學生針對自己的名字進行調查,紀錄自己的名字的文字演變,再回家與爸媽討論當初取名字的意涵,最後,設計出屬於自己的獨一無二的「你的名字」。
本課程以國中美術社團學生為教學對象,結合國中七年級課本中的基本色彩學內容,以「空間中的色彩」為學習主題,結合科技媒體運用、在校園環境中進行辨色、配色、調色等的色彩進階學習內容。
藉由閱讀Art New(安妮報紙)引導學生思考報紙主題探討、標題訂定、內容呈現及排版美編,透過討論讓學生引發聯想尋找欲探究的主題,進而蒐集資料,完成一份報紙版面的設計。
本課程以安妮新聞Vol4之Music版「從私生飯到怪物新秀:K-pop世界的A到Z」的報導內容形式及排版作為架構,引導學生分組討論自己感興趣的議題,將議題進行廣度探查,最後以英文寫作,完成自己(小組)的專題報導。
本課程設計以小組合作為基礎,體驗溝通常用的視覺的認知、語言的描述以及聽覺的意會方法進行體驗活動。接著閱讀報紙安妮新聞第四期,並思考要如何辨識這份報紙內容真實性和訊息真偽。最後,透過顏文字、表情符號和傳達情緒的表情圖像練習,以進行經驗、思想、價值與情意之表達。
在本學期多元選修課程---環境觀測與科學課中施作,從介紹校園植物認識、觀測開始,藉由安妮新聞作為學生靈感來源及仿作材料,最後讓學生產出自己專屬的報紙媒材。
藉由《安妮新聞》紙本閱讀引導學生專注閱讀,感受報紙上的各種主題,學習的重點由色彩構面出發,探討封面主題插畫設計,也思考自己的生活與主題之間的關連性。透過閱讀延伸各種創意點子,期望學生能打破約束與盡情的表現自己和團隊合作的創意構想。
五年級的校定課程其中一部分在探討熊的生態危機以及大自然環境的被破壞,因此藉由閱讀安妮新聞第二期的內容來認識生物的多樣面貌,也了解到對稱、排列之美,作者利用線條不同的變化表現出這樣的美感,配合校慶運動會進場,將海底樣貌成像在牛仔帽上,在運動會進長時,展現不同的珊瑚面貌,提醒大家重視海洋環境議題。
將融入課程中,透過課程設計五階段串聯點線面,並分享第五期封面的創作理念、將具體的故事變成幾何圖象的設計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