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花磚圖樣設計中發現花磚的格線分割秩序邏輯,發現秩序構成之美,探索與嘗試應用秩序構成與色彩搭配於自己的圖樣創作中。
本課程要以「書本」為主題,解構書本的各種面向,讓學生藉由觀察、體驗、分析與歸納,並以多元的體驗方式讓學生有深刻的體驗。
「植物物語」是針對校園植物所設計,校園植物的自然環境,提供學生學習的資源。
以藝術家或設計師的作品、日常生活中可見物或場景為佐證,引導學生先認識有關「連續」、「對稱」等美感原理,藉由分析與理解意象中所蘊藏的美感原理,從中觀摩美感原理的運用;接著由同學實際運用這些原理到校徽及食品包裝文字的設計,藉以將理論運用到實際操作,並培養及提升對美感的鑑賞能力。
之後利用點的形式要素,以圓形貼紙由單色、大小、雙色逐次增加不同變化,達成具有美感的構成練習,並以此為基礎,完成國九祈福袋外包裝的圖案設計。最後運用「統一」的構成美感製作祝福卡,並包裝自製的手工皂,再放入之前的祈福袋內,以傳達學弟妹的祝福之意。藉此讓構成的美感因子由感知、釐清、分辨、練習、創作的歷程,落實於生活之中。
從物品排列的秩序到平面設計的編排,發展學生對於構成的觀察與理解,更深入探討對稱、平衡及構圖關係。透過動手實作槌染,讓學生在發現、體驗及探索三階段中,影響孩子的所見所聞,增加美的意識,也建立美好構成的意識。
以構成的秩序性,讓學生透過收納觀察,建立一套自己的分類收納法,讓生活變得更便利、省時。
以構成為主,在有所限制的條件中,引導學生區分事物主從關係,在完成各階段任務後,進階至佈告欄訊息分類的設計呈現。
引導學生從自己的生活環境的自然觀察經驗出發,去思考點、線、面與立體空間元素的構成,藉由空間設計過程讓學生理解環境構成樣貌,反思環境對於構成的影響。
從生活中發現平面分割的圖案,介紹作品中的幾何運用與移動方式,分析圖案的美感構成,設計專屬於個人的平面分割設計。
學生做出書籍封面的構成分析;再透過白紙上大小黑點的排列帶出美的形式原理。
讓學生了解校園與生活中的環境美感實例,藉由「圖片紀錄」與「圖片排列」討論具有美感的組合方式,引導學生觀察記錄環境空間,讓學生運用美感概念設計出「美感桌遊地圖」,培養學生對「美」的自發、共好與互動性。
以比例構面為出發點,找出生活中跟比例相關的事物及海報、明信片、書籍等版面設計作品,讓學生觀察與分析字體和色彩、圖片的位置等符合美感的比例關係。將比例概念從人延伸到生活空間及物件。引導學生使用遮罩小練習的分割比例,運用於班級運動服裝的版面設計,讓視覺感受因比例(文字大小、位置)而產生輕重不同變化,最後學生分享、討論,增進比例構面的美感素養。
跳脫根、莖、葉這種用加法去理解構成的思維,透過將「完整」的物件切割或拆卸後,重新分配構成的元素,進而發現到不同的構成美感。
提升學生對花蓮石藝作品及公共藝術的賞析能力,結合石材打磨與壓克力,創作屬於自己探索質感經驗之畢業紀念品。
以黑白出發,後加入「環境色彩構成」的美感構面,延伸至彩色色塊比例與整體(穿搭與環境)的調和性,並以服裝和環境色中「顏色的比例」關係,讓學生容易理解比例在生活裡的應用實例。
以佈告欄設計排版及相框的構成練習,透過實際操作累積學生的美感能力。
本課程設計以「構成」為教學核心主軸,從窗景的窺視省思現代建築窗戶的功能及意義,再介紹中國傳統園林建築的花窗設計,讓學生能夠發現花窗具備構成元素所造成之虛實的美感。
課程從認識「美感」開始,導引覺知整齊、次序及主從關係是構成之美的重要因素。
藉由美感構面-「構成」的美感觀點,記錄下校園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