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色彩漫遊中正」以周遭環境的美感引導學生發現、體驗。學生透過在校園中探索取材和取色,創作有邏輯脈絡的作品。脫離教科書和經典範本,師生一同走出教室,觀看世界的素材。
「學習歷程」是學生的重要資料,也是大學入學評估的參考。設計封面、自傳撰寫、學習檔案編排及分隔頁需有構成概念。延續「構成」構面,加入「色彩」探討。透過校園攝影練習觀察物件構成位置,分析色彩,歸納美感要素、比例、色系運用及配色原理對平面設計的重要性。將所學應用於圖文編排平面設計。
「學習歷程」是重要資料,影響大學入學審查。設計封面、自傳、編排內容、分隔頁需有構成概念。延續「構成」構面,加入「色彩」課題。透過校園攝影觀察物件構成位置、比較部分與整體關係。討論與分析色彩,歸納構成美感要素、比例、色系和配色原理對平面設計重要性。將所學應用於圖文編排的平面設計。
努力滿足他人期待,假定角色分配給我們,如榮格所說的「人格面具」。任教這些年,見識學生面對現實與理想的矛盾,選擇符合期望的科系,卻選擇非相關工作。希望透過藝術課程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多元思考未來,減少此類事件發生。學生製作面具,遮蔽臉部思考外在與內在關係,創作中觀察臉部造型、融合視覺符號。學習色彩關係、穩固結構、豐富設計概念;製作主體、彩繪面具;戴上拍攝、分享理念;最後校園展覽供欣賞。
高中美術課基礎設計,探討生活美感,創作系列作品。色彩、構成練習後,攝影記錄信義商圈美景,運用於創作。以建築立面為基礎,發展圖紋、印花、質感元素,完成印花、立體、文宣品創作。系列作品成商品,展示成果。重新檢視臺北城市風情,迎接國際觀光客。
高中美術課基礎設計,探討生活美感,創作系列作品。色彩、構成練習後,攝影記錄信義商圈美景,運用於創作。以建築立面為基礎,發展圖紋、印花、質感元素,完成印花、立體、文宣品創作。系列作品成商品,展示成果。重新檢視臺北城市風情,迎接國際觀光客。
將基礎美感課程與設計方法做連結並以新媒體 VR/AR 做技術初探,整合美感社群學習資源,使「美感與生活」、「美感與設計」、「美感與新媒體技術運用」三者依序相互銜接,轉化合宜教材運用。
提取校園色彩意象,讓學生理解校園規劃需以環境為思考脈絡,增進美感意識。
讓學生從認知「自我之美」出發,以色彩去聯想、身體姿勢去感知,眼睛去觀察、感受,思考和這個世界的聯緊,再用自己的領悟感知去創作一件代表自我的圖文海報。
運用校園探查的色彩知識,初步應用和諧的色調與衝突的色調做不同色彩比例的實驗,進階轉化為創作「手織掛飾」的美感經驗。
盤中的食物色彩與構成練習熟悉之後再擴展周邊相關用品與擺設的設計規劃,使學生體會有系統及整體風格的美感概念。
透過收集與色彩觀察分析,讓學生去拆解自身生活空間的色彩配置,嘗試發現色彩的色相、濃淡及色彩間的組合所呈現的色彩美。
將浮世繪中色彩運用的知識,使用在學校的平面地圖及校園標示標誌設計上。
本課程試圖改變以往人工色素使用的習慣,並學習色粉的制成與調和色彩的應用。並將有意義的質感植被在餅乾上,創作出與眾不同的糖霜餅乾創作。
經過色彩的認識、美感色彩練習與基礎的比例與構成的認識與操作,將學習到的構面運用再野餐活動中並在教室裡及校園的環境場域展現及發表出來。
課程運用以圓點貼紙及膠珠,探索色彩與構成之間的美感關係。
觀察廟宇文化之色彩應用,使用數位軟體分析色彩,並進行文創商品的研發。
以「構成」及「色彩」美感元素的運用帶入方巾設計,展現學校特色的獨特美感。
讓每個同學試著設計一個自己的店,以自己的名字為招牌,運用卡典西德、亞克力版以及導電油墨筆、以及 LED 燈焊接,讓學生們設計一間夢想街邊店。
讓學生從任務中的討論與分析過程歸納出構成的美感關鍵要素、能體認適當的比例配置、色系運用與基本配色原理對平面設計的重要性,進而將所學應用於包裝紙袋設計和各種文創商品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