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格線、主從與對稱等構成概念,針對園遊會文宣進行版面構成,並思考設計如何融入攤位陳列、餐點擺設,展現美感訓練的進化。
採用紙張設計零件,藉由雕、摺設計出造型,思考結合方式,檢視結構配置和均衡設計,創造出力與美兼具的構造物。
學生利用質感差異進行異材質創作,鑲嵌或拓印在水泥表面,呈現水泥器皿質感。
從地圖中發現構成的原理與秩序,讓學生做出構成作品,培養自我思考生活美感。
介紹高雄景點為創作主題,完成構成美感訓練為主,認識在地文化為輔的平面創作。
透過紙材質的設計實作,學生理解到「結構」與「構造」關鍵要素之內涵與美感。
讓學生探索、體驗日常蒐集的材質改變後會呈現更多不同的質感樣貌,從做中學思考透過哪些加工技巧有著不同的五感感受與呈現。
製作生日燙金卡片設計作為成果作品,學生以能思考構成的文字擺放位置及圖案如何搭配的形式,在卡片上自行創造屬於自己的圖案與文字造型構成表達在卡片上。
從生活空間色彩的組成、午餐的食材色票分析、蔬果色彩拼盤製作、服裝的色彩搭配等主題學習,並以編織完成日常餐墊,不僅可以廢物利用,更可提升日常美感生活。
本課程以安妮新聞引導學生歸納出美感的要素,讓學生規劃並且完 成一份具有自己特色的平面媒材。
分組設計建築柱式結構,從搜集資料、設計討論、實際操作、分享反思,完成設計與測試柱式受重能力差異。
從篆刻技法學習文字筆畫構成,了解篆字的七分篆、三分刻的形式,讓學生學會漢字本身的文字布局與美感構成。
課程設計上希望學生能發掘各自內心深感興趣的一個小宇宙,藉由現成的鞋盒空間來創造一個微型展覽。
以美感與在地的主題切入,運用課文引導、在地文化採訪與圖文編排教學,讓學生製作在地生活圈報紙。
師生共讀安妮新聞,並以24節氣為主題、以刻章為媒材,進行24節氣月曆創作課程。
以找尋校園的人物與景物之美並拍攝下來的單元與安妮新聞做連結搭配,開啟學生對視覺與文字的感知。
「紀實攝影下的看見 ; 看不見」、「顯微鏡下看地球」
師者透過有層次的提問,讓學生從看似平凡的相片中探索出一連串的不平凡。 讓學生認識有關「紀實攝影」,同時思考攝影的可能性與影響力。
以安妮新聞第4期26個字母衍伸出單字的概念為主軸,結合英文進行自我性格剖析,透過編輯軟體排版成具個人風格的三折頁作品。
以視覺化經驗的方式將圖像與資訊做結合,讓學生明瞭圖像說故事的力量,並運用邏輯分析、整理大量的資訊,口頭說明分析的過程。
學生分組挑選文章進行摘要與統整,條列分層歸納,再將文字圖像化,須運用主色調、輔助色、強調色,最後分享整體的圖像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