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學校設置三個不同地點的落葉區,了解落葉區的特性與環境保護的關係,包含柵欄設置、使用材料進行分析與討論。
焦點課程
引導學生觀察並記錄自己或同學上外堂課時書籍、物品的攜帶方式及問題(觀察/發現),透過實驗記錄,思考「承載→牢固(易帶)→美感」的歷程,共同討論出方便攜帶、易於收納、合於美感的新包裝型態(運用、整合的歷程)—「助帶物」設計。
結合臺灣在地妖怪文學與摺紙藝術,引導學生探索民俗文化與藝術表現的多重面貌。
從安妮新聞的封面到內文探索,引導學生閱讀,經由閱讀紀錄,統整自己的發現。
透過網站影片和報紙首頁資訊,帶領孩子閱讀,認識安妮新聞的編輯風格與特色。
延伸閱讀安妮新聞中「英雄的旅程」篇章,了解神話故事,並學習故事寫作的方法。
以《基本情緒圖鑑及情緒探索地圖》結合音樂、社會情緒學習與圖文創作、閱讀。
課程以跨領域整合,自然藝術型態為主,運用對稱、反覆之構成形式設計花磚紋樣。
引導學生從閱讀進入議題探究,認識瀕危物種的處境及人類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藉由閱讀安妮新聞的文章及圖像來認識臺灣妖怪的魔幻世界,討論臺灣妖怪文化發展。
讓學生閱讀「安妮新聞」,學生根據個人喜好,探索各式各樣的文章內容。
以「吃與不吃的難題:九個值得探索的食物」篇章,了解食物類型及相關議題。
透過認識材質與殖地、生態場域等,讓學生善用材料創造擬造的白化海洋生態場域。
以《安妮新聞》的文章〈好好說話是需要練習的〉為輔助教具,引導學生回顧在團隊中的表達與傾聽經驗。
透過報紙頁面,讓學生認識「台灣妖怪的魔幻世界」,藉由圖片與文中的簡介,我們知道妖怪並非都是邪惡的
從尤哈尼•帕拉斯瑪格言至拼貼藝術,挑戰傳統的美感教育經驗並連結生活經驗。
閱讀台灣妖怪的世界,理解其故事由來,並選擇一種神獸來設計屬於學校的神獸。
以拼貼藝術文章為核心,引導國小五年級學生認識拼貼藝術的多元表現與創作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