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排灣族特有的頭飾「花圈」為學習動機,探索原住民飾品文化,從製作中學習美感元素在飾品上的設計與運用,課程目標以花圈的「色彩」為學習主軸,加入傳統服飾的color code的認識和整理,讓大武的孩子了解排灣族的色彩文化,輔以質感、比例的探索。
跳脫根、莖、葉這種用加法去理解構成的思維,透過將「完整」的物件切割或拆卸後,重新分配構成的元素,進而發現到不同的構成美感。
藉由原住民「共食共享」的特色與拓印、手抄紙的藝術形式作鏈接,以保存原住民傳統的飲食文化。認識不同紙張紋理,在自制的手抄紙上用植物拓印並創作成小書或卡片,藉著學生獨立創作、設計,連結在地文化。
以「結構」為教學核心主軸,利用窗花先讓學生透過解構圖案,發現具有支撐力量的結構圖形,以及單純營造視覺美感效果的裝飾圖形,藉由教學活動實驗操作體驗結構支撐的力量,也帶領學生發現花窗結構虛實的美感。
提升學生對花蓮石藝作品及公共藝術的賞析能力,結合石材打磨與壓克力,創作屬於自己探索質感經驗之畢業紀念品。
透過玉石,探討質感與美感、生活之間的關係,並以流墨畫創作引起學生的創意及思考。
以黑白出發,後加入「環境色彩構成」的美感構面,延伸至彩色色塊比例與整體(穿搭與環境)的調和性,並以服裝和環境色中「顏色的比例」關係,讓學生容易理解比例在生活裡的應用實例。
透過教學活動學習仔細觀察自己原住民的生活文化,並思考自己的生活文化中,「美」、「醜」是由於什麼原因造成的?並透過課程認識自己文化色彩的選擇與搭配,學習並運用更多的美感色彩元素出現在我們自已的生活文化中。
覺察教室桌椅尺度與使用者行為的關係,依據個人日常使用習慣設計桌椅的附屬功能。
從生活中使用的筷子,在細心觀察、微調之下,了解食器選用材質與實用之間的關係。
以「質感」為題,讓學生能從校園中以五感來體會質感之美,並能了解質感的差異。
讓學生觀察周遭環境的顏色,並以零食包裝來探索色彩比例對於商品的感受及美觀。
尋找校園代表的三顏色,用在耐震補強的「善樓」立面設計上,藉此增加學生對色彩的敏感度,也提升對周遭環境的感受力。
課程設計將以小展覽的方式呈現學生以”門框、禮義、及崇明”為發想的創作。
以佈告欄設計排版及相框的構成練習,透過實際操作累積學生的美感能力。
課程從觀察開始,學生以三原色調配出彩虹七色水漾,並發覺色彩搭配之比例關係。
本課程設計以「構成」為教學核心主軸,從窗景的窺視省思現代建築窗戶的功能及意義,再介紹中國傳統園林建築的花窗設計,讓學生能夠發現花窗具備構成元素所造成之虛實的美感。
課程從認識「美感」開始,導引覺知整齊、次序及主從關係是構成之美的重要因素。
藉由美感構面-「構成」的美感觀點,記錄下校園之美。
透過「甜筒」承載器的設計來了解結構設計的力量及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