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單元運用安妮新聞哈里窗版面作為探索自己的工具,想想眼中的自己 探問他人眼中的「我」。
使用安妮新聞插畫的框架設計,讓學生結合手繪及現成圖像,排版呈現自身對未來職涯的想像。
以安妮新聞中的服裝主題與聆聽特刊為主軸,並創作出符合個人特質的英雄戰鬥服。
以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及分布帶入課程,介紹台灣各族不同文化下設計出的傳統圖紋,講解傳統圖紋的設計靈感源自生活何處,並以排灣族文化特色舉例如何蒐集資料,讓學生撰寫學習單,以學生自身族群認同來蒐集該族群傳統文化及圖紋資料設計新圖紋,並將圖紋轉印到板材上雕刻出來。帶入四方連續圖紋與二方連續圖紋排版設計,讓學生運用已有的色彩學概念自行配色設計版面,以自己雕刻出的圖紋章於帆布提袋上,將連續圖紋排版來設計自己的提...
本課程先以設計師運用藍曬法記錄植物影像;與植物學家以藍曬法製作藻類標本照片做對比,讓學生理解科學和藝術是兼容的,以引發學習動機。其次,將普魯士藍的化學反應原理、藍晒圖之應用及製作流程做介紹,讓學生理解藍曬圖原理,並透過簡單的藍晒實作,讓學生明瞭生活中的科學知識及美學。最後,針對美感主題讓學生運用藍曬技法進行色彩、質感、構成等構面設計藍曬作品,藉STEAM跨域思維,完成深具科學特色之藍曬藝術作品。
牆面設計是室內設計的一個元素,它能夠增強空間的視覺美感與功能性。透過『校園意象打卡牆』的課程單元,學生以他們日常生活的校園環境,選擇適合創作的場域,並結合過去所學的美感構面應用(色彩、比例、質感、構成),設計思考受歡迎的『打卡牆』,體現創作歷程,從實作中思考構面的組成,累積創作經驗,並觀察公共藝術創作與人的互動關係,培養對生活情境的感知力。
以臺東女中校園與鄰近臺東森林公園為學習場域,透過在地植物觀察與採集,認識在地原生種植物類型與特徵,研究植物生長與植物構造之美,以「敲染拓印「」紀錄植物造型之美,以「科學繪圖」紀錄植物不同時期之生長姿態;以「皮革」為應用創作材質,將植物以「移印」與「打印」方式進行創作,讓植物之美與天然皮革之美相結合,讓學生深刻體驗質感之美。
引導學生思考安妮新聞插畫所想表達的意涵,進而讓學生了解聆聽的重要及多元性,並學習如何專注聆聽身邊的聲音,最後完成臺灣聲音地圖學習單。
運用實景攝影中的光影、色溫、構成等構圖元素,觀察光影與周邊環境的關係。
根據蜂巢結構原理來製作蜂巢結構之生活實用物,讓學生發揮創意,規劃設計自己想要的實用物如: 手機架、聖誕裝置、彩球雪人、聖誕樹、寵物床,寵物的家…等。
本課程設計製作枕木杯墊構造應用將結合藝術生活美感與具有實用機能的手工藝枕木製作杯墊,可以運用校園內不同的材料的質感,樹枝、木條、竹筷子來製作立體構造的杯墊造形。
透過聆聽特刊,讓學生聽到在地聲音並關注身邊的聲音。此外,也引發學生對於溝通、同理的共鳴,讓學生學習與旁人相處以及如何有效溝通。
海洋教育的議題是近些年來頗受社會關注的,透過一系列環境教育的講座,帶領學生關注並進行省思,期盼能在環保的自綠的生活中,落實愛鄉愛土的情懷。
「翻轉美感記藝」的美感課程活動,主要透過「構成」、「質感」、「比例」與「結構」的單元組合,讓學生對壓印排列與模具翻模組合方式的美感構面感受,從中探索構成圖案、質感變化、比例調配與結構呈現,觀察與討論物品所呈現出的相互關係。
由光線、色彩與格線構圖引導學生認識影像之美,感受不同的構成方式造就不同的故事。
結合1210世界人權日的宣導,將戰爭與人權、性別與人權的議題帶入學習中,結合安妮新聞第九期的貓派狗派,讓學生從公平與正義中發想,並進一步將生存的權利開展到萬物,啟發萬物平權的思維。
本課程希望藉由安妮新聞中專家學者所提建議能夠讓孩子了解災害前如何預防,災害中如何逃生以及災後如何恢復進行多方面的美感教學。
透過安妮新聞,找回對讀報的興趣、整理所知童話的背景知識、了解童話背後的思維,並藉由不同文化背景的外師給予文化刺激及另類的童話傳說,最後上台分享對童話的心得。
透過安妮新聞的版面引發學生閱讀興趣,再限制學生於指定時間閱讀指定文章並摘要重點,最後利用kahoo遊戲進行檢測驗收。
應用夏季特刊讓學生能認識台灣民俗文化、傳奇故事,並使用拼貼、彩繪等技法,創作出屬於自己想像中的妖怪魔幻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