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生活周遭的紋理與質感構成之美,將概念轉化為協調與美的立體造型時尚紙服飾。
透過色彩觀察、分析、配置的美感歷程,串聯色彩書籤及攝影作品,探索校園色彩圖譜。
了解恆春在地蔬果與食材,參照食農教育理念,製出一種在地食材「彩虹蔬果誌」。
用校園鳥類動物為主題,將圖樣簡化,並利用反覆的形式,設計生態保育特色書套。
從生活中發現美感及經驗色彩,了解環境與色彩之間關係。
貼圖是年輕世代的日常。應用設計思考理論讓學生畫出貼圖設計,讓圖像與人溝通。
引導學生提升對光影美感的敏銳度,從學校中的角落開始,探索在空間中所具備的光影美感。
把膚色轉化成杯子上的色彩,配搭上杯套的顏色,成為一組合乎美好感受的配色,形成整體的美感。
本課程引導學生善用設計與科技手法,探索並採訪百工百業,甚至是新興職(產)業的專業人士,藉此思考未來職業所需能力,透過多元學習,讓知識與生活連結,因應變化快速的社會。
當孩子對環境的感受力提升,自然牽動著其對生活細節的敏感度;因此,我們從「教師心」啟航,沈浸於美感智能(Aesthetic Intelligence)的啟蒙!
本學期體驗課程以實踐品格為課程設計目標,結合安妮新聞,引導學生分組討論、思考及陳述自己的觀點。
讓學生發現開發軍眷村的美,推動屏東在地化,利用勝利星村相關元素,創造作品。
人每天都需要飲食,藉由創意設計課程安排,讓學生能去思考飲食之美與文化素養。
課程先探討植物與容器的關係,比較自然美與人工美感的差異,嘗試用容器襯托植物的美感。 透過反覆比對,探討植物與花盆色彩的搭配。
透過身體尺寸測量、環境色的採集、圖文編排,製作自我使用說明。
以校園環境觀察各種不同色彩,找出共通點作為主題,並繪製成色票除了學會顏色對色及顏料調製外,對校園多一層濃厚情感。
本課程特別著墨於「從原料到材料、從零到壹」的創造過程,建立學生對於土地的連結。學生在校園中蒐集適合入紙的素材,製成具有斗南高中校園元素的手工花草紙,並做成立體造型紙燈罩!
課程設計以「色彩」構面為教學核心主軸,讓學生採集、觀察、分析自然素材,透過顏料的製作,覺查環境中的美感元素。
以「環境中的色彩」為主軸,帶領學生觀察「白色」與其他色彩的對應關係,從自然環境到人為空間,白色不只是「空白」而已,在色彩與色彩之間扮演著重要的調和功能,運用比例的觀念,白色在色彩的組成中可產生各種不同層次的變化。
本課程設計個性彩繪手機座構造應用,將結合藝術生活美感與具有實用機能的手工藝松木個性彩繪手機座製作,可以運用校園內不同的材的質感,樹枝、木條、竹筷子來製作立體構造的材料。運用不同的質感、材質、比例去設計,能讓基本松木彩繪手機座構造應用材質千變萬化、多采多姿的呈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