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由遊戲、觀察、討論與點心實作等多元學習方法,幫學生建立色彩學的基礎之後,結合本校的食育課程讓孩子體會色彩構成所呈現的風格,察覺均衡的色彩搭配產生的美感,提高對於色彩意象美醜的辨別能力。
聚焦「食物擺放的配置」與「容器質感與食物的關係」的練習,經由桌面上整體的構成關係與質感配置,連結美感經驗與生活。
觀察生活環境中的結構/構造運用與其造形,聚焦討論形成美感的因素。結合「紙結構的承重」與「紙構造的接合」試驗,轉化由人因與美感出發的概念椅凳設計。
以青少年階段注重的外在服裝作為主題切入,透過制服議題討論激發學生學習動機,以「服裝的比例調整」「膚色與衣著色彩的配置」發展課程主軸。
運用電腦編排軟體替自己的生活日誌手冊(聯絡簿)重新設計一個具自我色彩意義的全新封面,來提升國一新生對家庭與學校生活的連結性。
先從教科書上的內容編排來探討文字與圖片的版面設計與考量,再分析台灣新聞畫面,進而練習版面編排。
探索、認識人體與空間之間的比例美感,並運用在城市散步地圖的排版製作當中。
由食材本身的色彩、質感特性引導學生認識、觀察生活中的美感元素,再讓 學生藉由擺盤的操作練習美感構成。
發現生活中各面向的美感構成因素,並藉由野餐的擺設與攝影構圖練習美感構成。
由需求作為啟發,引導觀察生活中的構造,並規畫設計不影響教室齊整的收納空間。
結合對校園的情感,採集分析校園環境色票,製作能喚起校園記憶情感的筆記本。
以活動方式導入色彩觀察,讓學生分析並發現色彩美,培養色彩的敏銳度與感受性。
運用APP進行環境色分析,將配置原理應用於學習單,經由原始對照感受美感差異。
從認識人體與生活中比例之美開始,接著進行生活空間的規劃佈置練習。
認識色彩與色票,並分析校園中的色彩分布,進行調色與搭配練習。
透過觀察思考紙卡如何站立,運用構成組合,創造能承載、並產生秩序美感的結構。
觀察生活環境物的構造,並依仿生設計、美的構面發想,創作具意義與目的性結構的經典椅。
透過分析建物的構成美感,讓學生改變文字筆劃配置,將文字轉化成微雕塑。
利用色票對環境色進行分析,應用和諧色與衝突色,轉化為廢瓶罐改造的美感經驗。
從飲品包裝分析色彩意象,觀察並設計出與飲品色彩或味道相配的美感包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