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構窗花圖案後,創造具有結構支撐力量的窗花圖案,發現窗花結構虛實的美感。
學習運用紙卡及麻繩綑綁木條,建構基地設計,完成能載重且具備美感的結構體。
讓學生欣賞正利木器的影片,並了解卡榫的概念,利用不同的遊具讓學生做結構的嘗試。
運用生活中的現成物切入,結合色彩和結構的概念進行生活對象物的分析,練習生活物件的造形與受力功能間的關係。
以「結構」為教學核心,透過木偶人偶模型托起空氣鳳梨的方式,觀察「支撐力」的多元表現。運用可塑性高的鋁線,嘗試以捲、繞、纏、勾、掛等方式,探索可支撐空氣鳳梨的結構。
透過立體單位形的結構命題(對抗地心引力、一張紙的站立、立體結構到建築物等)理解結構與力學的關係,嘗試創造美好的結構體。
先讓學生透過察覺椅子物體造形比例尺寸,發現具有支撐力量的結構關鍵,藉由拆解體驗構造之間的必要性條件,進而利用比例、結構與構造,增進學生對生活物件的美感品味提升。
分組設計建築柱式結構,從搜集資料、設計討論、實際操作、分享反思,完成設計與測試柱式受重能力差異。
透過引導,讓學生思考紙卡如何站立,並能和其他紙卡依序的構成組合,創造有秩序與美感、亦能承載重量的結構。
美感預期成果 透過三視圖遊戲的任務體驗,了解結構之美,六堂課
本次課程設計企圖以引導學生發現結構之美為目標, 經由結構物件的操作過程,讓學生發現結構的穩定美感、 在力的關係中尋找生活的器物、 傢俱 、 建築等哪些來自於結構的美感設計。
以堆疊的穩定結構為主題,先運用石頭來認識堆疊結構如何保持穩定:例如重心的位置的上或下,支撐面積的大小以及石頭彼此重量的擠壓作用等,形成堆疊結構穩定的因素。
課程從地心引力結構測試開始,嘗試解決重力導致鋁線變形、搖晃、傾斜等結構問題,嘗試讓形與重力取得平衡。
以結構的構面為主,利用三張硬卡紙來作為展示版的大小。先以草圖與模型來試驗結構的穩定性,設計的限制在於如何能張開立起來並且陳列給自己與觀眾觀看自己創作的作品。
在本課程中,期望能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結構的美感,這些器物不只有勇有其功能性,同時也能兼顧美感。
以活動設計引導學生發現結構之美為目標,了解生活中的器物或建築,其美感可能正來自於結構,體會「美又好用的東西必有來自結構的努力」。
椅子是我們生活必需品,在撐高、承重、穩固等方面均有要求,並在結構安全性許可的狀況下,進一步追求美感的表現。
面對最熟悉的校園、最熟悉的建築物,學生重新觀察建築劇烈改變和生活的關係,引導學生以多角度觀察、重新認識,結構再現的方式來進行,讓學生對生活有感。
結構是形體中用以傳遞力量和維持穩定的構成。
透過人臉立體紙球的創作,讓學生學習結構的美感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