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學生藉由觀察荷葉,找出自然物中的單位結構,進而使用人工物仿造其結構,做成燈罩之骨架,由此發覺結構的美感。
校園就是一種由各種元素組合而成的構成,學生將紙張、保麗龍球運用摺合、鏤空、延展、組合等方式構成校園藝術作品,並能與本校環境結合,創造出美的視覺空間,觸發學生多元美感體驗與累積美感經驗。
藉由帶著學生踏查校園發現結構的活動,引導學生分組進行討論,究兼具美感的構造方式將組件結合的可能性。
希望學生理解結構的原理,利用木結構與美感的形式,搭蓋一座攀藤植物支架,並在其下栽種攀藤植物。
從檢視物品的過程中也同時認識,物品本⾝的結構、構造、材質,共組產⽣的機能性,進⽽學習,以步驟化呈現,重新設計組裝的能⼒。透過此再⽣⼯程的課程(修復或賦予新功能),讓舊物品有再⽣靈魂。
藉由平面的紙張摺出立體感,使紙的摺痕能夠改變力的運行方向讓學生明白「紙」的力量。利用摺紙技法將皮革摺出立體結構,製作出立體結構的皮物件。讓學生了解摺疊的力量。
因應每個職群的差異,職人的工具袋會有迥異的趣味:木工、水電、泥作的基礎工具不同、對應的隔層也會有相當大的差異。引導學生從「職人的工具袋」著手,從發覺盛裝物與容器的關係開始,進階探討攜帶時的便利性與取用時的適手性。加入不同的五金配件或魔鬼氈、拉鍊等物件後,讓軟性素材間產生新的「構造」關係。
從觀察著手,設計尺寸合宜的手提/肩背袋,從「構造」形式、「結構」關係探討不同形狀的袋包對應其與盛裝物、與人體的揹負關係、使用便利性、適用場合等生活面向。
學習軟性材質,經過加工使材質本身結構改變後,能夠增加材質本身的堅硬度與承受力⋯等,製成雕塑,其技法包括剪、裁、拼縫、戳、鞣、摺⋯⋯等。
從東女前日式建築群參訪對舊建築歷史梳理、日常家具等生活物件之觀察,了解結構力學與美感關係。透過美國建築師BRYAN BERG 撲克牌建築作品,並進行卡卡疊實驗,以「轉角遇見ART」為設計主題,觀察校園環境、並為校園角落進行符合場域之休憩椅設計,並完成1/10模型椅製作。
本課程設計紙模公仔將結合藝術生活美感與具有實用機能的紙模公仔製作,可以運用校園內不同的材的質感、樹皮、來拓印紙模公仔的質感探索,製作立體構造的紙模公仔。
設計基本結繩構造應用,結合藝術生活美感與運用校園內不同的材的質感、樹枝、木條、竹筷子來製作立體構造、具有實用機能的手工藝術四角餐桌。
美感預期成果 美感觀察 師法自然的結構(蜘蛛網、鸚鵡螺、蜂巢
美感預期成果 美感觀察 觀察植物與建築,懂得自然演化和人造的
本結構測試任務有兩項,一為高度表現,一為重量承載
把單一畫面畫成系列卡片,將無形體的色彩,變成手上可以觸摸把握的物件
本課程以「結構」構面為教學核心,從建築中的窗戶思考窗的功能及意義
課程設計企圖以引導學生發現結構的重要,經由結構物件的操作過程,讓學生體驗結構的穩定美感
期待學生能以相機、手繪觀察生活周邊「接合」、「支撐」的例子,和老師所給的建築範例,並使用傳統媒材「竹」片或竹條,以膠帶、麻繩、竹線等,結合基本竹編手法完成構造,並體解媒材特性,由嘗試或失敗的歷程中,完成對在校園中搭建屋頂的挑戰。學生經歷這次課程,能對生活中的結構/構造有感,由手作的課程中感知構造/構造的美感。
先讓學生使用童軍工程組合模型熟悉衍架結構和綁繩結的技術,然後與特教班協調合作,在有機菜園中搭設符合他們需求的爬藤類作物棚架,實踐運用結構的工藝智 慧,並且利用完成品種植農作物,融入生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