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繩結來固定物件,搭配結構骨骼的關聯,帶領學生進行力與美感結構設計。
理解鏤空的水泥磚的結構,嘗試利用有效的支撐結構設計實用的作品。
美感從在乎開始,透過一系列的結構體驗課程,讓學生能主動發掘生活環境中的各種結構。
課程『結構橋美力』單元,引導學生發現其結構中力的作用與美感的關係。
請學生分組設計屬於自己的點心盤架,當中學生必須設計並實作出對於食物盛裝的期待與想像,《她》必須是具備承載點心盤的結構物。
美感預期成果 1能感受結構所展現的力量之美。 2能透過問
以羅馬水橋的結構、構成與構造為例,點出從實用目的出發時,在古代美感呈現的特徵為何。
一開始先用簡單的紙張摺出具有支撐力的結構造型,讓同學發現結構。接著配合校慶,讓同學分組設計吉祥物,嘗試運用不同的材質和結構方式製作草模後,請同學上台說明自己的結構方式,最後將草模放大完成大型的立體作品,在校慶時展示成果並舉行投票。以色彩為主題,先讓學生了解色彩的基本知識,然後藉由活動讓學生擴充對於色彩名稱敏銳度,接著練習用壓克力顏料調色。最後讓同學繪製簡單的圖案,嘗試各種配色的效果,運用版畫技巧印...
以「結構」為出發點,透過積木的排列組合,思考生活中一般常見建築、橋樑及其造型結構,背後設計考量原因及表現形式,運用面狀、條狀結構,建構出兼具耐重、穩固及美之造形。
思考從平面轉化成立體造型,過程中體會物件的接合構造,並從中了解結構之美
以傳統手工藝摺紙手法─「三角插」為概念,請小組應用插梢的模組構造方式,打造出不同款式且穩定性高的作品。
透過日常隨手可得的餅乾,以層層堆疊排序的方式,進行「力」的初探。
讓學生選擇適當材質,考慮配置與形式的合理性及整體構成,進一步展現結構之美。
透過日常隨手可得的餅乾,以層層堆疊排序的方式,進行「力」的初探。從結構與構成的體驗創作中,自然而然的發現美感,體會對美的感受力。
由馬祖地區閩東建築為出發,讓學生清楚認知家鄉建築之美與文化內涵,察覺閩東與閩南文化的差別,最後能實際動手操作完成作品,體驗先民胼手胝足辛勤奮鬥的精神。
經由童年與紙的記憶認識了解紙的多樣貌,引起動機後,藉由課程讓學生從平面到立體練習、質感的練習,了解瓦楞紙的特性和功用,搭配環保議題,整合對美感的感受後實地練習,讓學生嘗試使用一種以上的方法在一個作品上,希望他們能藉由實驗,勇於嘗試得到樂趣,增添生活與美感的呼應。運用在生活事物,進而動腦發想製作出承受力更高與變形的瓦楞紙家具〜書架。
本次課程運用鐵絲及連接球將吸管組合起來,透過試驗撐起書本讓學生認識垂吊式和支撐式兩種力的傳遞特性,然後小組進行服裝及帽冠的製作,過程中了解身體尺度擴大身形,穿戴展示後比較美感與差異。
以〈美感學習工具手冊指引〉的紙模模板提供學生操作練習黏合平面紙形。初步體驗「造形」和「結構」關係,理解同一張紙改變形式,就能改變結構關係。接著嘗試不同造型組合且說明其用途,目的連結「造形」和「功用」的關係。透過容器乘載作用,嘗試重量對結構的影響及思考如何補強(思考可能的材質銜接點及結構可能遇到的問題)
體驗紙類、布類、繩類經過彎摺、重疊、卡榫、編織所改變的結構,欣賞使用結構所呈現的智慧工藝藝術並在動手體驗中增加其他功能的開發提高,對於結構的美感經驗。在師法自然的結構中體驗其奧妙之處進而在生活中運用。
本課程藉由生活中的鋁線材料,去構築符合美感的結構體,透過由淺入深的逐步探索過程,讓學生經由實際操作去累積結構美學的判斷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