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每天都需要飲食,藉由創意設計課程安排,讓學生能去思考飲食之美與文化素養。
以校園環境觀察各種不同色彩,找出共通點作為主題,並繪製成色票除了學會顏色對色及顏料調製外,對校園多一層濃厚情感。
本課程特別著墨於「從原料到材料、從零到壹」的創造過程,建立學生對於土地的連結。學生在校園中蒐集適合入紙的素材,製成具有斗南高中校園元素的手工花草紙,並做成立體造型紙燈罩!
從挑選一個喜歡的顏色,包裝乾燥花開始,讓他們發現自己覺得好看的顏色未必是適合的色彩,顏色的搭配其實有其目的性。
從樹木到樹枝筆的比例關係的探討,進而關注到各種組合關係中,是否有合乎比例之美。
本課程將從版面編排切入,讓學生了解排版中的字型風格、字級大小、字距與行距、留白與邊界等、圖文大小等比例關係在版面美感上的重要性。
透過eco-print 生態移印染步驟,由加壓與高溫,將植物的丹寧色素染印在織品的做法進行色彩實驗,使學生從活動中可以真正感受到自然界那不可控的奧妙。
對台灣早期的染坊、縫紮技法的認識,喚起學生對藝術文化有感知,增進學生對地方異聞的興趣。
透過課程活動引導,重新看待生活周遭環境、自然界中的色彩、形態、質感等基本設計要素,用手、用心及五官感覺感受日常生活裡設計的美好。
以認識傳統文化的紋樣與圖示,理解圖樣中色彩與圖案的代表意義與文化底蘊,並從中內化人文關懷與環境尊重的課程議題。
欣賞樹的姿態,感受筆的形狀及書寫適切性,體驗中感受物件與使用部位比例關係。
比例之美常見於各種事物,將主題設定在校園中的樹木,樹枝比例感受「木」之美。
引導學生觀察國內外和花蓮車站建築造型,經由操作建築物造型組合,以察覺構成的排列秩序、色彩搭配組合和數學比例組合的美感排列與關聯;進而討論建築物與生活環境的美感關係。
藉由發散的構成練習,學習具美感的組合造型,並完成專屬於自己的石膏芳香掛飾。
透過面的剪貼進行建築的拼貼與想像,線條描繪色塊邊緣線,完成城市樣貌的作品。
著重版面設計,討論字型、比例感並運用於海報設計,強調美感在版面中的重要性。
透過家鄉色彩的採集與組合欣賞家鄉自然人文之美,製成手工肥皂於校內義賣。
所有的造型原點都要從點線面出發,當造型圖樣開始分布後就進入構成、比例、色彩的層面。 在不斷探索更新視覺經驗資料庫的過程,引導學生發現圖像元素可以「重複形」出發,而重複形組合中當一方轉換方向,圖形又會呈現截然不同的空間效果。
將主題設定在校園中的樹木。從校園中樹枝的比例感受美感比例。 再從校園修剪的樹枝中,截取一段姿態最美的比例。
「拈花惹草」的課程設計是處理生活中「花器與花草」的對話,體會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 課程將從「什麼東西可以當花器?」打開序幕,接下來學生們將處理花器的質感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