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活中的模矩設計實例,帶領學生觀察其中的秩序性、比例的運用、構成的美感
本次課程以花磚為主題,從基本的塊面分割練習開始,到單位形、二方/四方連續的實作
大到建築物構造體,小到原子筆、立可帶等,這些都是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看到和用到的構造物品。課程以「構造」為主軸,思考其構造美的要素有哪些,進而培養其自身的美感經驗。
藉文章內容和文宣的分類、群組和位置關係配置的歷程,理解明確的主從關係
在活動中,透過練習中循序漸進帶領學生發現構成,從探索學習到抽象的大量訊息不再是分解的文字,而是可以依照其內容理解成一個一個的幾何區塊,再依照每個區塊的輕重緩急、從屬關係安排在一整體之中。
本課程活動主題為美感「構成」構面之設計,透過以發現為主的初階課程中,建立學生對美感構成的認識,提升學生對於美感之感受,且從生活中找尋題材,如公司企業行號、校徽LOGO及名片、座右銘鑰匙圈等構成要素分析,再藉由草圖設計、使用Inkscape軟體,將圖片與文字等元素做適切配置,設計具美感的名片設計及鑰匙圈等,經由雷射雕刻機輸出等,讓學生在發現、觀察與實作中累積美感經驗。
學生從圖樣面積在臉部特寫面積上的比例適切性,並能延伸了解「比例」影響美感以及主題的呈現。學生能以「比例的眼光」觀看各種物件或各種圖樣的設計,累積審美經驗。
本校為全桃園市首座一設校即完成專屬CIS學校識別系統整體規劃的學校,學校建築中的校鐘、圍牆上的鐵窗窗花、中庭地面、羅映樓牆面,LOGO與建築多次以巧妙方式結合為一體。
以「構成」作為課程主要概念,從生活中前陣子流行的開箱文,以鉛筆盒中的文具作個人的開箱練習,以美的原理原則來進行開箱排列的嘗試,討論開箱作品中的秩序感以及群組分類色彩大小相似形的關係與反覆、漸層、對稱、均衡、統一的感受等;接下來將色彩單純,以黑白色紙先進行美感kit練習實作,色紙的分割與重組,發現不同的位置排列、與整體中蘊含的階層與從屬的關係;再做黑色點點貼紙的練習,分別就對稱、非對稱、具主從關係的...
以校園植物的葉子做為媒介,觀察植物葉脈對稱的美感,用氫氧化鈉溶解葉肉,讓孩子能清楚看到葉脈,並寫下觀察之心得。請學生利用不同大小、不同樹種的葉子,做構成的練習,實踐構成的古典美學,引導學生藉由秩序的「重複單一」以及「整齊與韻律」建構構成的秩序美。
學校社區有棟花磚老屋被拆除,學生於美術課提出討論,對於老房子消失感到可惜,開啟了藝起花磚構美的課程。希望從傳統花磚的認識與探索,帶領學生重返老屋的美好時光,藉由課程學習,重新體會往日的美感與創意並學會珍惜重視生活中的文化財。
本課程主要以「植栽」為主題,首先讓學生仔細觀察校園植物葉子的各種特徵、並進而比較不同植物間的差異,運用葉子的造型學習設計排列、體驗各種美感與手提袋拓印設計
「構成之美」因應疫情的變化,轉為線上課程從日常生活的體驗切入課程,將視覺藝術的美感構成與書桌整理、三餐飲食擺盤結合
藉由分割構成練習,了解主從關係可以在視覺上形成焦點,分組設計零食盒。
藉由建築觀察的課程,讓高一新入學的學生對校園建築有進一步的觀察,由局部到整體,多角度的收集和視覺的拆解下,重新對校園建築有更多樣的認識,進而討論建築物相關的色彩、造形、結構,對身旁的建築物有感。
透過花磚圖樣認識對稱圖形、排列構成、格線比例、色彩配置等美感條件,於探索過程中發現秩序為美感基礎,藉由實際的物件(花磚相關作品),認識質感、色彩與構成等構面於日常生活中的表現〫
學生應用影像編輯軟體進行校園美感角落的攝影,並進行摺頁的平面構成設計作品。學生從中學習什麼是適合的、有目的並適應於整體秩序的美學習歷程,最終能自主體會到美感差異有其因果及美感要素的重要,並能透過數位資訊傳達方式,與他人分享自己的美感體驗,促進美感經驗交流。
學生從學習歷程的討論、分析、實作過程,歸納構成的美感關鍵要素,體認適當的點線面構成配置及基本配色原理對平面設計的重要性,進而將所學應用於學校操場防爆牆面的平面設計
希望學生學習構成的概念,使生活中的擺設,不論是實用或裝飾,都能夠有合宜合度的美感表現。本課程採用建構主義「做中學」的概念,透過簡易的美感學習工具進行構成美感小實驗,據此整理出個人的構成形式模組,並以「色彩構成」為主題,將構成概念靈活運用於日常生活中。
課程為晨讀趣及家鄉特報。前者為閱讀討論及議題探討;後者以家鄉為主題,設計家鄉特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