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以荷人藝術家-蒙德里安的三原色(紅、黃、藍+黑白)格子的簡單設計,讓學生們分班彩繪跑道旁的看台階梯。
特別將「反覆」、「韻律」、「對稱」三項原則、以及構成構面中的「主從關係概念」挑選出來,配合美感教育電子書的內容,加入色彩元素,運用剪紙、圖案拼貼、色卡排列等操作練習,加深學習成效。並且體驗集體創作(主構成)與個人創作(微構成)之間的對話關係。
討論收納物品的比例及共通性,根據物品的類別或大小擺放構成空間,針對自己的使用習慣上,發現問題並且解決問題,發想自己的工具筆捲包,成為生活美感的執行者。
藉由實地踏查,讓學生親自感受指標系統與空間的連結性。 透過課程的學習將初探延伸應用於校園指標系統設計改造,也希望透過實作讓學生深入觀察校園,進而試著解決問題。
讓學生在校園內找尋質感的素材,讓他們簡單的做一個構成畫面,接著利用石膏粉跟矽藻土兩種不同質感的粉作出擴香石,最後再引導學生利用不凋花、永生花、紙膠帶去經營擴香石上的畫面構成。
用名字來說一個關於自己的故事→從拆解名字筆畫來重新安置自己→繡/Show出自己新的樣貌
本課程引導學生從「使用者」的角色觀察「金屬工藝作品之美」,再由作品的賞析,轉換為「創作者」的角色,進行「金屬工藝作品創作」。
藉由前導課程學習到攝影的構圖技巧和光線的運用;將他拍到的這些畫面,編輯並加入文字,做成屬於自己個人高中生活紀錄的「明信片」。
本課程以「構成」為主,讓學生能思考如何透過餐具設計構成的圖形,來營造適合場景的合宜形式,在餐盤與上規畫出具有美感的構成與圖形,自行創造屬於自己的圖案構成表達在餐具上。
課程中安排色彩及構成構面課程,藉由統整與分析的議題,學生能將複雜的數據資訊整合與簡化,運用版面構成之能力,將文字和資訊用視覺化方式呈現。
以擺設操作構成學習內容於野餐體驗中。操作中了解在生活中不同形式的構成。
本課程以「構成」為主,「色彩」為輔,學習二者之間相互搭配出和諧的畫面安排,並從中進行構成與色彩之間的相互關係。
延續上學期的藝術課程以荷人藝術家-蒙德里安的三原色(紅、黃、藍黑白)格子的簡單設計,讓學生們分班彩繪一木製椅子、木製杯墊、玻璃彩繪罐。
藉由探索生活中的花磚,培養與發掘學生生活中美感與探索的能力。此次課程讓學生用吐司代替之前課程的杯墊,將花磚的構成原理運用於食材上,把吐司作為磚底、食材作為花色,打造出花磚風格的吐司擺盤設計。
深入探討「淺山生態系」課程,帶領學生前往集集特有生物保育中心的生態園區進行導覽,認識生活常見的植物。利用在地自然素材,如:植物的花、果、葉、根、莖做成藍晒植物標本,向創始人英國植物學家安娜·阿特金斯(Anna Atkins)致敬。
本課程以光中的色彩配置與疊加練習做為課程核心,除了讓學生真實看見顏色外,也讓學生從自身的文具用品及教室裡物品的色彩,進而發現生活中經常使用的顏色。
本次以比例為基礎、構成為主的課程,透過此次課程,引導孩子從一開始透過觀察校園中樹木的安排位置,分析校地中道路草地與樹的比例,樹木及綠地還有道路配置位置與比例差異。
以構成元素轉換點線面為主。從讓學生好奇進而分析食物。以單一零食擺盤練習,然後配 2 種以上食物元素、粉、粒、線⋯⋯等構成。接著挑選搭配(形狀、質感、色彩),在一次次地重組食物物件、學習單(設計與計畫)的調整與學生分組討論,在操作中了解在生活中不同形式的構成。
本課程搭配七年級美術課程單元欲進行調色與配色練習,利用對生活環境中色彩的觀察,練習明度與彩度的練習,向大自然學習調色及配色的概念。課程中有活動、實地採集、實作、講述、討論與引導,希望多方面能讓學生增加配色與擺盤的綜合美感思考。
從自然形式與人為生活中,來認識色彩美的形式原理。透過食材顏色與容器質感搭配思考,完成一整套具有地方特色的餐具擺盤,討論組成美感元素並賞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