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學習設計手工彩繪個性筆袋製作,體驗色彩的意義,並經由彼此的觀摩分享,發現更多的色彩、質感、構造之美。
引導學生以美的視角發掘生活經驗中的美感元素,進行「日常有感」探討。
強化學生對色彩與環境的美感和諧認知,以司令台旁看台的色彩改造試驗出和諧的環境配色關係。
從台東在地天然素材、原住民生活文化介紹起、重新開始摸索、探索製作『樹皮衣』的方法。
分析各民族文化的差異,成為自己生活的美感元素,在不同的文化中,選擇適當的融合及多樣的生活美感。
從自身日常事物去探索色彩,認識濁色系的配色方式並發現色彩搭配合宜性的重要。
本課程為色彩構面之美感通識設計,透過課程建立學生色彩之觀察能力,提升學生對於生活美感之感受
桃園在地課程作為發展基礎,「食農教育」在發展課程時,美感課程以色彩視覺發覺辨別的配色能力為學習目標,認識自然物的色與自然物產生的食用色為條件。實際製成的物品,也以米食與豆類為主,以基本幾何的造型,減少造型的種類,專注在色彩的配色與分辨感受。
色彩是視覺型式美感的第一印象,也是帶給人視覺感受的最先之感知,我想帶學生體驗環境中的色彩蒐集,發現調和色調與衝突色調的存在,讓學生能夠描述色彩意象。並藉著在環境中的色彩隱身術學習活動,通過模擬再現的過程去理解色彩,以及校園落葉色彩美感分析實驗,完成合目的性的色彩處理。
服飾色彩會給初次見面的人帶來不同的第一印象,且不同服飾質感、比例的運用,也都與之息息相關。希望能透過一系列服飾色彩的體驗課程,讓學生能主動發現身邊的色彩,透過觀察與記錄,打開看見「美」的眼睛,開拓新的視野。
本單元以「發現與感知色彩」、「重現色彩」、「以色彩為題」、「色彩悄悄話」四項子題進行。
啟發學生視覺對於色彩的反應,發現生活環境色彩的差異,並運用體驗與實作將校園周圍的色彩分析搭配,將色彩留置於教室窗戶上讓色彩進入生活當中,並讓色彩搭配融入學生生活經驗。
透過活動,讓學生認識色彩有其意義與象徵,並記錄校園自然色,將之轉化與再現。
以學生攀登麟趾山經驗為發想,分組設計出一款跟玉山人文史地、自然生態、挑戰心路歷程有關的桌遊。
藉由包裝乾燥花,讓學生發現好看的顏色未必合適,並學習如何讓顏色使用能多而不亂,營造有整體感的包裝。
運用色彩美感概念與學生互動,使學生明瞭呈現色彩美感所需的條件與方法,運用在校園環境中。
藉由生活周遭的色彩觀察,進行校園環境及街區色彩的分析,透過線上軟體分析班級代表色,統整進行班級改造計畫及班級生活風格提案。
本教學單元設計以本校歷史照片為媒介,引導學生透過校園環境變遷與環境色彩的觀察,導向色彩基礎配色的感知、發現與討論,並以『調和』與『強調』兩種基礎配色策略進行塗刷實作,讓學生也能獲得真實的塗刷技巧經驗。
這次課程活動以色彩構面為主,讓學生進行校園植物色彩的分析與歸納,建構校園植物分區色彩圖表,並結合跨域的理念--讓孩子做植物葉片的「濾紙色層分析實驗」,學生利用酒精以同心圓方式分析葉子不同物質擴散的速度,觀察所呈現出來的植物本身物質之色層。
美感預期成果 能觀察環境中的色彩。 能發現環境與色彩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