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安妮新聞報紙串聯社會、藝文、自然環境等面向,其中像是社會課引導學生將台灣歷史部分作成桌遊,學生很自然地用時間先後順序來思考歷史類桌遊。
課程設計上希望學生能發掘各自內心深感興趣的一個小宇宙,藉由現成的鞋盒空間來創造一個微型展覽。
以安妮新聞第四期溝通與傳播為本次單元的內容,從人權議題融入視覺藝術課程。
跟著防疫議題,讓學生閱讀第五頁的TRAVEL版上關於「待在家裡,為世界上色」,讓學生體驗以前人們在報紙上著色、看笑話短篇、填字謎的盛況。
以美感與在地的主題切入,運用課文引導、在地文化採訪與圖文編排教學,讓學生製作在地生活圈報紙。
透過多元學習方式,以安妮新聞報紙進行導讀,運用於國語、藝文、自然等課堂。
以安妮報紙所提供的「童話、傳說與它們的產地」做引導,並帶入世界地圖的概念。
分組選擇有興趣閱讀的文章,經過分享、講述、給予回饋的過程,培養學生閱讀與表達素養。
師生共讀安妮新聞,並以24節氣為主題、以刻章為媒材,進行24節氣月曆創作課程。
以找尋校園的人物與景物之美並拍攝下來的單元與安妮新聞做連結搭配,開啟學生對視覺與文字的感知。
透過安妮新聞了解版面及主題風格的規劃,透過圖片的編排,完成成長印記。
設計「從文字到3D的空間視角閱讀」教學,增加學生對空間閱讀的理解,並能以文字表達色彩選擇、運用的情意思維。
「紀實攝影下的看見 ; 看不見」、「顯微鏡下看地球」
師者透過有層次的提問,讓學生從看似平凡的相片中探索出一連串的不平凡。 讓學生認識有關「紀實攝影」,同時思考攝影的可能性與影響力。
以街頭3D視覺作品引起動機,思考圖與文的關係,欣賞並嘗試創作視錯覺創作。
藉由安妮新聞發現符號—語言、文字與藝術的關係,運用階層圖與美術科的主副色調、以圖代文的課程,培養學生美感素養。
以安妮新聞第4期26個字母衍伸出單字的概念為主軸,結合英文進行自我性格剖析,透過編輯軟體排版成具個人風格的三折頁作品。
學生能觀察並描述名畫中的細節,並思考、判斷、討論創作者要傳達的思想,藉此學習如何表達自己的想法。
藉由報紙封面的表情符號引起學習動機,明白表情貼是想法的傳遞,讓孩子完成畢業前夕的創意情緒表情看板。
以視覺化經驗的方式將圖像與資訊做結合,讓學生明瞭圖像說故事的力量,並運用邏輯分析、整理大量的資訊,口頭說明分析的過程。
學生分組挑選文章進行摘要與統整,條列分層歸納,再將文字圖像化,須運用主色調、輔助色、強調色,最後分享整體的圖像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