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課程希望將環保議題與美感課程相結合,藉由結合STEAM跨域課程之進行,賦予廢棄輪胎環保再生之美感,找到新生命!
藉由線材的認識到傳統線材取得不易,認識到香蕉絲、苧麻、竹、月桃等材質取得方式不同,也藉由觸摸來了解傳統自然材質質感。在課堂中也安排手紡錘製作,簡易的木棍以及圓形木棍就可以製成,學習自製紡紗工具,讓學生了解線材的製作過程,也藉由太魯閣族人這樣的織布記憶方式,學生在手捻線的同時,將對於他們的色彩故事紡入線材當中。
藉由平面的紙張摺出立體感,使紙的摺痕能夠改變力的運行方向讓學生明白「紙」的力量。利用摺紙技法將皮革摺出立體結構,製作出立體結構的皮物件。讓學生了解摺疊的力量。
課程設計將學生生活中食用的食物作為測量物,讓學生觀察食物的造型特徵,以利於學生之後描繪的精準度。課程中加入了3D列印的技術,先畫出縮小比例的食物,從平面進階到立體的的圖形創作,繪畫的過程中可以建立學生的空間思維概念。
從觀察環境延伸到色彩的感知,細微地剖析海洋的色彩,除了在光線下自然的色彩變化,也從人 文 的角度切入去探討, 認識在地藝術工作者如何進行自然媒材創作 藉由學生自行蒐集自然素材以及顏料與複合媒材的運用,將篩選過的漂流木重新組織,自製畫框並賦予色彩 ,讓海洋帶來的 自然素材與自己規劃的色彩構成一幅風景畫。
以「生活中的色彩」為主軸,帶領學生探討色彩對日常生活的影響,以簡易的水彩工具練習調色與平塗技法,同時學習色塊構成與色彩搭配等相關知識,最後將所學相關知識與技能轉化成點綴生活的藝術作品。
透過結構挑戰-堆疊活動、結構美感與結構力學知能介紹,讓學生對於美感構面中的結構有初步概念。而後半段課程,請學生將挑戰中學習到的結構技巧,設計並堆疊出符合結構美的個人創作。
運用美感構成,對於漸層、對稱、均衡、韻律等美的形式的講述、引導及討論,讓學生透過生活中周圍的事物,去感知美的形式原則,並將這些形式原則運用彩繪,表現在各種不同的水果形象之中。
讓學生欣賞台灣常見樹種的紋理,藉由視覺、觸覺、嗅覺感官的接觸體驗,更清楚台灣木種的紋理特性。再以藝術家蒙德里安的作品帶入,欣賞基本的元素創作(直線、直角、三原色)組成抽象畫面,藉其代表作「線與色彩的構成」去欣賞畫面中色彩與充滿輕快和諧的節奏感。最後讓學生嘗試用台灣木種所製成的木片,以木紋作色彩,裁製成幾何形,構成出學生與台灣原木的木節奏。
本次的課程以台東特色的帆布袋伴手禮為主要構想,運用塑膠帆布固有圖紋配色,讓學生以帆布去構成出家鄉風景,創作出個人的隨身筆袋。
從認識校園中的花草樹木開始,討論校園植物的種類、花季色彩、果實、種子的不同樣貌,撿拾果實與種子,感受校園植物生態之美。老師介紹利用種子創作的作品,並解說如何運用構造方式,組合出「種子」作品。
「明管急轉彎」課程,激發學生想像與創造力,透過動手組合金屬立布、塑膠管、彎頭、三通、四通接頭、小輪胎等套件,學習物件構成,完成兼具實用、堅固與美觀的展示架。
課程的核心目的讓學生參與未來校園空間的設計,從使用者觀點提出需求,打造學生心目中理想的校園,共創快樂學習優質的校園美感環境。
進行教室環境色彩的觀察與「色彩改造提案設計」,透過減法設計思考,實驗教室色彩及秩序感,調整合宜而美的教室情境,滾動式的修正討論並進行分組動手做的歷程。
因應每個職群的差異,職人的工具袋會有迥異的趣味:木工、水電、泥作的基礎工具不同、對應的隔層也會有相當大的差異。引導學生從「職人的工具袋」著手,從發覺盛裝物與容器的關係開始,進階探討攜帶時的便利性與取用時的適手性。加入不同的五金配件或魔鬼氈、拉鍊等物件後,讓軟性素材間產生新的「構造」關係。
學習軟性材質,經過加工使材質本身結構改變後,能夠增加材質本身的堅硬度與承受力⋯等,製成雕塑,其技法包括剪、裁、拼縫、戳、鞣、摺⋯⋯等。
從東女前日式建築群參訪對舊建築歷史梳理、日常家具等生活物件之觀察,了解結構力學與美感關係。透過美國建築師BRYAN BERG 撲克牌建築作品,並進行卡卡疊實驗,以「轉角遇見ART」為設計主題,觀察校園環境、並為校園角落進行符合場域之休憩椅設計,並完成1/10模型椅製作。
本課程設計紙模公仔將結合藝術生活美感與具有實用機能的紙模公仔製作,可以運用校園內不同的材的質感、樹皮、來拓印紙模公仔的質感探索,製作立體構造的紙模公仔。
美感預期成果 美感觀察 師法自然的結構(蜘蛛網、鸚鵡螺、蜂巢
美感預期成果 美感觀察 觀察植物與建築,懂得自然演化和人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