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學生學習工具的意義與質感構面要素,藉由聖誕節交換禮物遊戲活動,讓學生思考如何為禮物選擇合宜的「紙」感包裝。
以學生生活的澎湖社區為色彩基礎,讓學生瞭解花磚的構成與色彩如何與當地建築融合、達到適切的色彩運用。
本課程由具體可見的生活物件開始,引導學生認識色彩如何默默地發揮力量影響每個人生活。
從社會科教科書中學習的統計類型圖表進行美感的比較,讓學生從觀察對圖表美感經驗的描述能力開始,並透過觀察經典案例如何運用視覺化數字視覺化,並且嘗試解構與改變排列翻轉圖表形式,最後在降低雜訊、加強訊息關聯性的調整,學習如何以圖表構成兼顧美感與資訊傳達。
從個人心願小卡的編排,到過年期間,以家庭準備的乾果盤練習擺放,進而到班級佈告欄分類規劃的呈現。
本課程以美感課程中「構造」為主題,探索生活中的構造意義,並理解構造間的機能關係與材料的意義與美感,透過環保素材-雨傘,動手拆解傘的過程中,理解傘結構意義與零件素材的關係,更加深對構造的理解與應用,並嚐試將傘骨重新再造環保再利用的可能性。
學生依全班實驗所得的想法,結合自己生活中的需求,創造出具有美感又能放置書籍、並收納個人物品「桌上型置物層架」。
美感的發現,由美感的覺察、知能培養及初步應用,逐漸培養議題思考與建構價值觀。
透過美感元素的分析和統合,引導學生解決美感與生活運用間的學用落差,並且透過反覆不斷的練習,達到美感在生活,生活在美感的教育理念。
理解平面廣告單的優缺點,並且知道該如何調整該廣告單的缺漏;能從自己製作的個人頁發現「構成」的要點。
從建築出發,與金門當地建築產生對話,透過對質感的認知與質感牆的製作過程,讓學生了解質感的適切性及重要性。
器物合乎人體工學,可以讓使用者感到舒適,但線條變化、大小組合適當,才能呈現比例的美。
運用不同的材質讓學生操作體驗,從中了解材質對於結構、外觀所造成的影響及變化並運用在生活中。
從日常街坊招牌中觀察文字,發現文字的比例關係,再動手試驗,探索美感中比例的合宜性。
運用於手提紙袋的版面設計,讓視覺感受因比例而產生輕重不同變化,加深比例構面的美感素養。
首先利用色紙的分割與重組,說明構成的概念,以美食酷卡設計學習規劃與佈局。
了解構造的基本概念並將美感構造應用於生活空間中。
分辨不同比例在生活用具的使用、對感知比例在生活應用上的影響
觀察生活中的環境色彩,運用色彩搭配創作個人旗。
取用「構造」概念,利用捆束工具將物體從個體「細節」至「整體」規劃,讓學生了解「構造」連接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