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石塑黏土及二十四節氣告示板練習,先感受材料質感與文字意義,再以不同質感的平面材質來彰顯字型、節氣與文字的意義。
探索多種材質/紋理與文句所傳達感受間的媒合度。
感受實體與虛無空間的搭配美感,並融入書櫃設計。
發現質感之美,透過身體感知的方式累積質感經驗。
平面構成合於美感的尺度設計原則。
透過比例的練習讓學生了解合宜比例的適切性。
學生對於生活中的比例有所感知,更能有比例關係有審美的情緒。
希望學生嘗試找出可承受用具重量的架構,分別收好術用品,營造具備美感的藝術教室。
學會觀察生活中運用構造組合方式的各種物品,在生活上運用時能思考合宜性與具美感的構造組合方式。
透過實際校園設施色彩的改造行動,彩繪實做,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感受發散、收斂的構成考版面大、中、小塊面間的構成關係,運用格線的分割邏輯將「臨停牌」呈現整齊的美。
區辨與選擇合宜的器皿、創作在生活日常中具有美感的器物。
以校園服裝材質的「合宜」體驗,讓學生認識「質感」的概念,將美感落實於生活。
分組觀察生活中或教室理有關結構物,並建構立體結構各種組合形態表現。
學會構成對於美感版面的影響,理解構成的主從關係的位置擺放從有深刻的理解和感受。
藉由異物質感的重新觀察、體驗,累積對各種材質的不同觸覺與視覺感受。
美感預期成果 期望學生能藉由材質的認識,到選用合宜的材質,製
透過觀察校園及上學路線發現鐵窗之文化、實地參訪台南五條港區,藉由鐵窗花文化的再現來認識鐵窗之美。
探索生活周遭更多的色彩搭配,增加對質感的追求,逐漸整合對色彩的搭配與選擇。
光源(燈泡)與基座的質感與色彩,以裸設計的概念帶領學生去接觸建築的基本元素-水泥,發現裸元素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