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學校的鄰居—田浦生態池,從觀察環境延伸到觸覺的感知,細微地剖析自然的質感。藉由植物拼貼創作,引導學生蒐集植物進行手抄紙製作,並且依據美感經驗製作植物相框,搭配燈光布置的設計,完成一件獨具美感家飾。
課程設計以「色彩」構面為教學核心主軸,讓學生採集、觀察、分析自然素材,透過顏料的製作,覺查環境中的美感元素。
探訪學校周邊生態園區,從觀察環境延伸到色彩的感知,細微地剖析自然的色彩,在光線下自然色彩的變化認識自然物的構成美感。藉由拜訪在地藝術工作者的自然媒材創作,引導學生蒐集自然素材進行手抄紙製作,並且依據美感經驗組合色彩樣本、裝置於標本木盒中,搭配燈光布置的設計,完成一件色彩標本箱的美感家飾。
以「環境中的色彩」為主軸,帶領學生觀察「白色」與其他色彩的對應關係,從自然環境到人為空間,白色不只是「空白」而已,在色彩與色彩之間扮演著重要的調和功能,運用比例的觀念,白色在色彩的組成中可產生各種不同層次的變化。
以水果果凍為媒介,思考如何在一個立方體中,四面、六面、半圓形中可以呈現水果的繽紛樣貌與色彩,擺放位置、呈現角度、搭配的色彩。
藉由水果切片產生的不同的形狀變化轉換角度與呈現方式(色塊、線條)來做為構成的元素,完成絹印基本圖樣的設計。
從挑選一個喜歡的顏色,包裝乾燥花開始,讓他們發現自己覺得好看的顏色未必是適合的色彩,顏色的搭配其實有其目的性。
從樹木到樹枝筆的比例關係的探討,進而關注到各種組合關係中,是否有合乎比例之美。
學生經常在步道下談天、休憩。單元活動設計將引導學生採集步道下的元素,包含聲音、陽光、風、落葉,讓學生在設計思考中能保有自然元素的思維,以網織結繩和竹架支撐作為創作材料,設計綠林步道下的秘密基地。
透過課程單元設計,帶學生分組以美感視角,檢視校園空間現有的功能性與美感樣式,進而運用累積的美感經驗,從比例、質感、色彩、構造、構成等構面,重新設計該空間,從設計圖製作到模型的概樣呈現。
課程設計以台東在地原住民卑南、阿美及達悟族傳統服飾色彩為主,結合南島文化作美感形式比較。讓學生運用原住民文化,結合當地文化色彩,設計製作出作品。
藉由紙的可能性實驗歸納出結構的基礎概念,檢視平衡穩定的結構配置和均衡設計,創造出力與美兼具的立體造型紙燈飾。
用空白紙簡單描繪印象色彩的地點樣貌,將印象色彩加入情境想像,透過色彩觀察、分析、配置的美感歷程,共同拼湊一個福科色彩索引地圖。
增加杯套「止滑、 耐溫度變化」等功能性,請學生思索如何利用杯套的質感來解決問題。提倡環保概念選擇合宜的布料,由改變材料的基底特性,講究材料的處理方式,探索多元的表現。
本課程透過蒐集質感元素,運用實物版畫技法,將質感肌理做出視覺平面的呈現,並將質感紋理轉化為內在情緒、感受, 然後運用文字表達出來。
本課程將從版面編排切入,讓學生了解排版中的字型風格、字級大小、字距與行距、留白與邊界等、圖文大小等比例關係在版面美感上的重要性。
面紙,不再無「固」出走!(111-1臺中光德國中)
藉由發現生活周遭的問題(衛生紙滿天飛),思考、討論出較佳的解決方法。
經由筆記本的製作,從封面裝飾、封面紙、內頁紙、線材等多種不同質感的選擇,了解質感的搭配。
面紙,不再無「固」出走!(111-1臺中四箴國中)
課程中設定層層「任務」來思考面紙盒固定在桌子邊的接合構造,感受「部位-外觀-細節」的構造美感關係。
色彩設計賞析﹑色彩設定、主題視覺公仔設定、桌遊牌卡設計及製作、輕黏土遊戲公仔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