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著用各種圖文、符號來表達「情緒」的種類,並了解情緒創作手法與作品的藝術性
透過學習單與水彩技法,刺激學生創造有機微生物的樣貌並創作一個想像的培養皿
透過薩提爾冰山理論、藝術家自畫像的認識,完成自己的自畫像創作
利用AR擴增實境軟體將手繪的寵物轉立體,並為設計的寵物選擇適合其生活的環境
了解冷暖色調及圖案所帶來的感覺,再利用臉卡引導表達當天的情緒感受
愛地球成為人人的責任,如何保護地球?如何愛地球?改變世界要從「小」做起
透過ORID討論,揣摩報紙中的人物心境,進而回到自身經驗的分享
透過GarageBand創作情緒的樂曲,藉由創作音樂了解情緒的傳達、抒發
思考透過藝術的創作並以團隊提案的方式,提出後疫情校園生活的活動計畫
從教室內的紋理猜謎遊戲到戶外的植物採集,透過遊戲與探索觀察的方式進行創作
認識設計思考的流程、了解資源再生的創作活動、體驗動手做的樂趣
透過報紙閱讀與上台表演,讓孩子讀懂他人情緒的面相
以聽新聞方式來了解小動物們的身體動作所傳達的信息,進而思考如何與牠們互動
藉由情緒遊戲進行與日常觀察分享,探索每個人的情緒面貌
透過神獸、妖精的故事,利用心智圖在校園裡創生一個心中的小精靈
透過探索情緒的面相,著重圖案及色彩之間的關係,調配出色彩情緒圖。
在活動中,透過練習中循序漸進帶領學生發現構成,從探索學習到抽象的大量訊息不再是分解的文字,而是可以依照其內容理解成一個一個的幾何區塊,再依照每個區塊的輕重緩急、從屬關係安排在一整體之中。
色彩是我們對美感的第一印象,人們每天都生活在許多色彩之中,但卻很少停下來認真觀察色彩配置與其色彩相互間的關係;本次課程以觀察遊覽車色彩配置、及「都市酵母」團隊於「台北設計之都」所企劃的「變電箱改造計畫」之影片為引導,並使用日本色研PCCS之「129a色票配色卡」為學習工具,以小組合作之學習模式,探索校園建築、植栽等色彩配置呈現。
本課程活動主題為美感「構成」構面之設計,透過以發現為主的初階課程中,建立學生對美感構成的認識,提升學生對於美感之感受,且從生活中找尋題材,如公司企業行號、校徽LOGO及名片、座右銘鑰匙圈等構成要素分析,再藉由草圖設計、使用Inkscape軟體,將圖片與文字等元素做適切配置,設計具美感的名片設計及鑰匙圈等,經由雷射雕刻機輸出等,讓學生在發現、觀察與實作中累積美感經驗。
參考2019金點新秀設計獎/國立台灣藝術大學視覺傳達設計學/面紙盒36計,讓學生在了解紙的立方體結構的各種承重能力後,設計出能承裝學生上學時間使用的各種物件的紙盒設計,並經由觀察與探索的過程中,了解結構與物件的關係,並了解結構在生活當中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