蒐集各種質感的廢棄物,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質感星球,創作媒材盡量以生活中廢棄不用,回收再利用為出發點創作。
運用校園探查的色彩知識,初步應用和諧的色調與衝突的色調做不同色彩比例的實驗,進階轉化為創作「手織掛飾」的美感經驗。
盤中的食物色彩與構成練習熟悉之後再擴展周邊相關用品與擺設的設計規劃,使學生體會有系統及整體風格的美感概念。
引導學生發現碎形的自我相似性和排列數列的規律性,從藍染的紮染所呈現的圖像中讓學生去觀察與碎形的對應關係。
透過收集與色彩觀察分析,讓學生去拆解自身生活空間的色彩配置,嘗試發現色彩的色相、濃淡及色彩間的組合所呈現的色彩美。
透過顯微鏡頭觀察放大自然物件的質感,欣賞質感的紋理的美,並加以模擬製造後,使用其作為創作的元素,進行燈罩的創作。
將浮世繪中色彩運用的知識,使用在學校的平面地圖及校園標示標誌設計上。
帶入綠色包裝與環保概念,以垃圾減量為訴求,從生活中的外帶包裝設計進行研究課題,發想如何讓整套餐點,可以一「紙」搞定提著走,優雅地享受外帶。
透過點式扣合、線性膠合、平面卡接三階段的實作,對物件的聯結方式與應用點、線、面構成立體包覆有所認知。運用釘扣進行整合式構造包裝設計,使心意化為傳達感謝、友善環境的實際行動。
本課程試圖改變以往人工色素使用的習慣,並學習色粉的制成與調和色彩的應用。並將有意義的質感植被在餅乾上,創作出與眾不同的糖霜餅乾創作。
以小紅磚思考畫面的構成及組合後,於方格紙上繪製拼豆構成草圖,製作拼豆杯墊。
帶領學生實地踏查,分組紀錄廟宇彩繪作品比例,以紀錄片讓學生設計文創產品。
課程運用以圓點貼紙及膠珠,探索色彩與構成之間的美感關係。
以「構成」及「色彩」美感元素的運用帶入方巾設計,展現學校特色的獨特美感。
走向融合與永續世界、以#美感關鍵字、#美感造句等練習方式,學習美感設計方法與思考,建構公共議題討論。
讓每個同學試著設計一個自己的店,以自己的名字為招牌,運用卡典西德、亞克力版以及導電油墨筆、以及 LED 燈焊接,讓學生們設計一間夢想街邊店。
本期課程從”建物及所在環境之對應”切入,透過案例分析,建構學生”物件本體與其所在環境”存在對應關係,並以建立”良好”的對應關係做為各項招牌及告示牌的設計標準。
課程中運用生活中隨處可得的紙張媒材,藉由紙的可能性實驗歸納出結構的基礎概念,檢視平衡穩定的結構配置和均衡設計,創造出力與美兼具的立體造型紙燈飾。
以校園內花草樹木葉子為發想,排除多元色彩的干擾,留下以單色藍色層次的物件外形,讓學生觀察藍晒剪影下植物對稱、漸變、反覆、比例⋯⋯的美感。
分享異材質特性、結構、構造的關係,讓學生透過摺紙遊戲與紙材應用,經由實作的歷程強化結構與構造要素的方法,進行造型美感的對應關係,設計出簡約服衣作品,在材料上達到有美感的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