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學生藉由課堂中的引導,進行質感蒐集、觀察後,進行聯想、推演,賦予該物件質感相關聯的關鍵詞,並藉此去找出創作的起點,以力接下來的創作彙整。
利用相機,進行數位的質感觀察記錄。將蒐集到的質感用線條進行呈現組裝,以達更貼近關鍵詞的表現。
藉由觀看設計師、藝術家的創作,思考質感轉換後的用意與設計理念。從中學習建立自己進行創作的軌跡。
學生自行蒐集生活中的物件,展現所訂的主題關鍵詞,以呈現在質感紋理上去加強主題隨。
美感生活角布置:讓學生將作品帶回家,將其安置在適當的角落,拍照後分享。讓課堂的美感學習的創作,在生活中呈現,也是美感生活的綜合表現。

美感預期成果

  1. 能透過顯微鏡頭觀察放大自然物件的質感,並找到相近的表現用質感以進行模擬。
  2. 能欣賞質感的紋理的美,並加以模擬製造後,使用其作為創作的元素。
  3. 能轉化所觀察得到及製造表現的質感紋理,進行燈罩的創作。
  4. 透過小組作業模式,進行主題佈展訓練。

教師課後省思

  1. 1原始教案不適用,重新定調與延伸
    從開始決定以居仁國中徐韻琴老師的教案「微觀質感再應用」作為藍本教案改寫後,內心感到十分惶恐的,因著之前曾到班觀摩親身感受過她的上課魅力,彼此教學調性不同,學生屬性也不同,且對她課程設計的精實度也有一定程度的認知,對於自己能否在引導學生確實建立知識技能架構的厚實及深度,感到十分有壓力!尤其開始進行改寫後,才發現她的課程的份量太大,作品練習有三件-印花布、印章刻製及燈罩製作;以本校學生程度及能力的認知理解,絕對無法在 6 堂課之內操作完成(跟教案設計者求證之後也證實的確不只上6節),因此我很快定調自己改寫的方式-只擷取部分而非執行完整的整個教案。而我的擷取是僅取燈罩的實作這部分,增加前置作業的活動體驗及感受,改制成單一活動的教案-「我的質觀質現」。
  2. 體驗活動設計與安排
    在教學過程中,自覺學習鷹架的搭建是我的弱項,不知為何學生總無法領會所教授的內容,但知道學生對於活動性課程的投入興致較高,在教案設計時便希望透過活動去引導學生從自身體驗經驗中去擷取創作能量,剛好美感基地尋找「質感採集」的種子教師,發現與我的教案需求不謀而合,徵招受訓後便將之作為課程的體驗活動之一;也透過到不同學校進行分享教學,累積充足的應變能力,因此在校內的課程操作變得十分駕輕就熟!
  3. 課程操作的滾動式調整
    美感課程因為在八年級的七個任課班全面執行,但因為各班前後單進度不一,因此有先後的時間差,而在一個班操作完畢後才進行其他班的操作,有了前面的經驗做為基石去調整,將最後成發的呈現方式改為小組的同步分享-「世界咖啡館」模式,學生透過不同以往的成果發表型式,有趣之餘,投入的程度更甚以往;在創作方面,不只是作品質感燈的呈現,而是須將作品更進一步去發展、延伸,產出議題及想法,並使用流利的口條表述,學生在課堂不只是體驗感受美,更是多元地發展不同的能力,甚好~甚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