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能細膩的描述事物紋理、材質、色彩、質感等並練習排列。
將觸覺的質地增加視覺上的質感體驗,讓學生體驗美化的過程。
觀察記錄學校環境之質 感與對象物之關係與合宜性。
預期成果 原教案在質感的表達與分析部分著重於文字感受與後面的
希望透過課程的引導讓學生去發現覺察質感的美感,並能培養其對質感的知能進而產生初步應用。
「美感教育」非技術的學習,固本課程著重在建立學生開始對生活中所接觸材料質地的敏感度,並願意開啟發現、探索、體驗、嘗試、運用、整合的歷程。
期盼學生藉由課程能認識美感構面中關於質感、結構與構造之美,並且可以去注意或發現深藏在生活中所使用的物件。
聯想不同質感在不同物件所產生的影響並實際操作。
學生體驗各種不同材質,藉以感受不同質感的材質美,分組討論了解各種材質蘊含的五官感受。從生活物品為出發點,探索生活物品功能與質感間的關聯,試著了解質感對使用者感受影響,了解適宜的質感搭配也會影響美的感受。
美感預期成果 1 相異材質比較─從分辨觸覺「質感」與視覺「
美感預期成果 帶領學生從生活中體驗質感之美,使學生能感受到質
將各式不同材質拼貼成一幅反差極大的創作,尋找替代質感的可能性。
以錫鑄造翻模技術,將質感物件重新組合,拍攝時利用其他異同質感物品及背景搭配,呈現不同質感效果。
讓學生了解「質感在生活上的應用」,並讓學生操作一種與材料質感相關的美感工具,展現不同材料所呈現質感之美。
以多肉植物與黃金葛為主,討論土耕與水耕的花器選擇差異。
從「校園的質感採集」為起點,先接觸物件表面,再閱讀物件的表面紋理、光澤等訊息,以累積學生個人的「質感經驗」資料庫。
探索校園周遭色彩分析進而應用在產品 - 製作生活小物。
在本課程中,以活潑生動的設計,主題比較接近學生日常生活所須的物品為導向。
從質感的觸摸、外觀質感或色彩,以及打光的過程中了解燈飾材料的質感屬性。
以校園窗為主題,利用多種質感創作出自己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