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生活中發現我們所需的「用品」皆由不同質感的器具或物件組成,或是同一物品包含了不同材質的面向。讓生活有感,便以搜集不同質感應用質感,建立出生活的美感經驗。
應用不同物件性質、質感與便利性等組合搭配開始(如各式麻荖各種容器的擺盤)、(各式主題蛋糕作法不同食材裝飾)、(各式布料不同內容主題書籍,製作合宜的書衣),去發現常被忽略或意想不到的質感呈現,了解如何搭配較為合宜,營造「這樣比較美!」、「make it nice!」美的生活態度。
生活用具常隨著器物的用途、屬性、價值等而選用了不同的各式材質,各種質料產生不同的觸感與質感,形成了獨特的氣韻與品味的美感。
從校園質感踏查開始發現質感,從質感象限定義質感感受。從統一色彩之後的物體感受到質感轉換的過程,再從單一質感加入2種以上質感組合後的視覺質感體驗。選擇兩種不同的質感使用石膏翻模出樣貌,感受同樣石膏材質創作不同視覺與觸覺感受的作品。並將所有的作品拼湊完成一質感牆。
我們生活在城市都會之中,生活周遭就藏匿著許多可以探究的美感要素,本單元為讓學生提高察覺生活材質的差異,首先踏查學習場域的植物質感印記,分類並歸納質感意象,進而練習質感的表述能力
「五感詩 - 植感培養皿」更希望讓學生找到觸覺的多元採集方式,更能在質感蒐集的階段,打開五感感知的跨域連結。
帶領學生發現同一種材料的變異性,最後試著使用鋁片加上矽藻土,為自己製作質感造型杯墊,在做中學的過程中,不斷實驗、探究材質的可能性,藉由質感的改變,完成自身美感訓練的再進化。
以永樂市場的”布料”為出發點,介紹利用地毯工廠剩料表達對大自然的關心與愛護的阿根廷藝術家Alexandra Kehayoglou(忠泰美術館之講堂牆面設計之藝術家)與紡織角料的循環經濟〈有布組合〉的環保理念與社會行動,帶領學生認識到布料的循環與運用,並以布料工廠生產過程中剩下的角料為質感材料,思考能做出哪些質感的手作小物。
喚醒學生對質感情緒的感受性,在觸感體驗和視覺放大鏡微觀的口說和文字的質感描述,增進質感語彙能力。
不同質感的物件成就的造形也會有限制,從平面延伸到立體的過程,也可以發現材質對於造形的影響。有目的性的質感要如何呈現?在功能性的前提下,可以怎麼利用不同的材質物件當作替代品? 可以選用什麼樣的材質來創造不插電的喇叭呢?
建立學生的質感經驗,透過框景質感體驗聯想家人特質食物質感的類似性,製作三款質感各異的巧克力球。
引導學生思考衛生棉的價值與意義,並運用質感的記憶,去拼貼一片衛生棉形狀的複合媒材作品。
嘗試利用質感的組合拼貼成一件立體的作品,體驗在光線投射之後更加凸顯的質感表現。
透過了解生活中布料的特性,探討布料與季節的關係。
從日常生活的物品中尋找與校園環境相似的質感,以不同質感的組合呈現學生發現的校園質感故事。
以『慢美學』帶學生從校園環境察覺,收集自然的質感。透過對物質本身的探討,讓學生可以辨別與選擇一個優質的生活樣式。
藉由觀察生活周遭的樹,與記憶感覺做聯結。引導學生發現質感並能連結其經驗。
藉由原住民「共食共享」的特色與拓印、手抄紙的藝術形式作鏈接,以保存原住民傳統的飲食文化。認識不同紙張紋理,在自制的手抄紙上用植物拓印並創作成小書或卡片,藉著學生獨立創作、設計,連結在地文化。
透過玉石,探討質感與美感、生活之間的關係,並以流墨畫創作引起學生的創意及思考。
從生活中使用的筷子,在細心觀察、微調之下,了解食器選用材質與實用之間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