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第一節:教師挑選生活中各種不同材質的物品,讓學生體驗盲眼觸摸物件表面,以感受最直接的觸覺訊息並學習描述記錄其質感特性,如冷/暖、軟/硬、光滑/粗糙…等。第二節:課堂中教師提供幾種不同厚度的紙材(如衛生紙、影印紙、西卡紙...),學生可利用各式工具的剪、黏、切、割、磨、揉…等方式,改變紙材外在的質感或肌理變化。第三節:透過上一節課紀錄的製作方式及過程,與同學分享討論並從中挑選出自己最喜歡的質感效果。第四節:教師引導學生欣賞各種提包「手提繩」材質設計,並讓學生嘗試尋找身邊或家人使用的各式提袋,觀察各種「手提繩」的質感、尺寸,與實際手提觸感、方便、舒適之關聯性。第五、六節:可利用不織布、麻繩、童軍繩、棉繩、緞帶、泡棉條、透明塑膠軟管、紙板...等材料,學生自由挑選適當的材料組合,製作一個既美觀又能達到手提舒適的「提繩」。

美感預期成果

學生對於「質感」判斷上,常會以「價格、新舊、流行」等外在主觀感受來衡量質感的迷思,亦忽略追求質感的目的與內在客觀感受。期望透過各種觸覺與視覺感官體驗,學習分辨物件質感細微的變化,重新定義質感選用的標準,不再盲目追求流行。藉由提繩創作單元中,觀察各種材質的原貌,學習從質感的角度選擇材料,進而發現質感塑造構成的趣味與美感。

教師課後省思

1. 一觸即發:(第一節)
(1) 利用廣告視覺圖像之連結,引導學生觀察、分辨色彩、紋理、光澤、透明度、粗細、軟硬、溫度、厚薄等觸覺質感及視覺質感。
(2) 質感箱體驗箱讓學生靜下心感受質感細微變化,一開始學生只能用最簡單單的粗、細、軟、硬質感描述物品,經過引導及討論能進一步發現顆粒大小的粗細層次、富彈性、溫暖、冰涼、厚薄等的複合質感。

2. 紙有好感:(第二節~第三節)
(1) 教師利用生活中紙材的多元應用,如紙繡球、日式便條紙、瓦楞紙家具、立體幾何紙雕藝術(Matthew Shlian) 、紙雕人像(李洪波)、紙漿模型等,引導學生觀察分析不同面向的質感呈現。
(2) 小組合作實驗單一紙材質感變化,除了剪、黏、切、割、磨、揉、撕等技法,學生自行發揮加入水分浸潤紙張、將紙張捲曲或摺疊創造彈性表現,產生意外的質感效果。
(3) 當學生操作單一紙材到最後,多數會遇到質感表現瓶頸,此時正好加入複合紙質實驗,讓學生可以進階挑戰更多層次的質感。複合質感以5 cm×5cm尺寸製作,學生皆可有效掌握小面積質感表現,慢慢的有許多學生會在質感變化中加入視覺美感的構成表現。

3. 質感搜查:(第四節)
(1) 教師分享常見手提紙袋材質及提繩材料,探討紙袋提繩設計考量之重點,例如提繩尺寸、材質、紙袋功能等。接著欣賞由紙袋發展出的各式時尚手提袋設計,觀察手提帶之材料使用、提帶定位、提帶長短及提背功能。
(2) 學生討論選擇提繩「材質」、「尺寸」、「樣式」需考量哪些條件?例如:觸覺質感、減輕提袋重量、與商品的連結性、美觀性、設計性、耐用性、環保性、舒適性、輕巧性、實用性。

4. 好繩提袋:(第五節~第六節)
(1) 讓學生創作設計適合牛皮紙袋(31×11×28cm)之提繩,教師提供各式粗細線繩,學生可自行調選兩種材料進行創作。因材料種類較多,學生挑選材料花費時間較長,實際操作時間有限,學生完成成品數量較少。另「質感搜查」時有討論的瓦楞紙板,未來亦可增加在材料清單中。
(2) 讓學生配合牛皮紙袋設計手提繩,學生會自行考量實際使用需求進行設計,例如加長提繩可手提肩背、手握舒適、色彩搭配、耐用性等。本單元除了讓學生體認質感構成與需求的關聯性外,學生也會進一步在提繩上追求視覺美感之呈現。
(3) 本節課除了將提繩與提帶組合,未來亦可思考將「紙有好感」的5×5 cm複合質感紙卡設計編排於牛皮紙袋上,發展另外的紙袋設計單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