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檢視物品的過程中也同時認識,物品本⾝的結構、構造、材質,共組產⽣的機能性,進⽽學習,以步驟化呈現,重新設計組裝的能⼒。透過此再⽣⼯程的課程(修復或賦予新功能),讓舊物品有再⽣靈魂。
從自然形式與人為生活中,來認識色彩美的形式原理。透過食材顏色與容器質感搭配思考,完成一整套具有地方特色的餐具擺盤,討論組成美感元素並賞析之。
藉由線材的認識到傳統線材取得不易,認識到香蕉絲、苧麻、竹、月桃等材質取得方式不同,也藉由觸摸來了解傳統自然材質質感。在課堂中也安排手紡錘製作,簡易的木棍以及圓形木棍就可以製成,學習自製紡紗工具,讓學生了解線材的製作過程,也藉由太魯閣族人這樣的織布記憶方式,學生在手捻線的同時,將對於他們的色彩故事紡入線材當中。
藉由平面的紙張摺出立體感,使紙的摺痕能夠改變力的運行方向讓學生明白「紙」的力量。利用摺紙技法將皮革摺出立體結構,製作出立體結構的皮物件。讓學生了解摺疊的力量。
從觀察環境延伸到色彩的感知,細微地剖析海洋的色彩,除了在光線下自然的色彩變化,也從人 文 的角度切入去探討, 認識在地藝術工作者如何進行自然媒材創作 藉由學生自行蒐集自然素材以及顏料與複合媒材的運用,將篩選過的漂流木重新組織,自製畫框並賦予色彩 ,讓海洋帶來的 自然素材與自己規劃的色彩構成一幅風景畫。
透過結構挑戰-堆疊活動、結構美感與結構力學知能介紹,讓學生對於美感構面中的結構有初步概念。而後半段課程,請學生將挑戰中學習到的結構技巧,設計並堆疊出符合結構美的個人創作。
讓學生欣賞台灣常見樹種的紋理,藉由視覺、觸覺、嗅覺感官的接觸體驗,更清楚台灣木種的紋理特性。再以藝術家蒙德里安的作品帶入,欣賞基本的元素創作(直線、直角、三原色)組成抽象畫面,藉其代表作「線與色彩的構成」去欣賞畫面中色彩與充滿輕快和諧的節奏感。最後讓學生嘗試用台灣木種所製成的木片,以木紋作色彩,裁製成幾何形,構成出學生與台灣原木的木節奏。
本次的課程以台東特色的帆布袋伴手禮為主要構想,運用塑膠帆布固有圖紋配色,讓學生以帆布去構成出家鄉風景,創作出個人的隨身筆袋。
學習軟性材質,經過加工使材質本身結構改變後,能夠增加材質本身的堅硬度與承受力⋯等,製成雕塑,其技法包括剪、裁、拼縫、戳、鞣、摺⋯⋯等。
透過課程讓學生從日常生活中重新發現自然質感之美與人工質感之美;並透過「採集」紀錄質感。從品牌植物花布美感元素,應用介紹各種手染布技法,如「絞染」&「縫染」以「植物染」設計專屬花布,完成一質感書皮衣。
本課程設計紙模公仔將結合藝術生活美感與具有實用機能的紙模公仔製作,可以運用校園內不同的材的質感、樹皮、來拓印紙模公仔的質感探索,製作立體構造的紙模公仔。
透過製作手工書的體驗活動,以同色系,不同材質的壁紙,搭配出調和的質感
在製作紙漿中加入學校植物纖維或植物色彩,讓學生更能測試感覺紙纖維的差異
學生練習設計一件專為個人特色打造而成的證件套,並嘗試與比較異材質搭配的合宜性與趣味性
可經由觸摸或視覺經驗的聯想而感受製作適合給家人的各種質感巧克力球
藉解構書籍,讓視覺上的「色彩」與「構成」結合成花色的探討
藉由實際體驗口感進行質感的命題,以口感引導學生對於聲音質感的想像。
了解均衡與主從關係,思考構成的單位與整體的協同運作所形成的主從關係以及均衡美感原理
從設計的步驟過程中培養學生材質結構與風格設計的能力
同學在書法課之外比較少接觸傳統書畫的材料,能以乾、濕、濃、淡、焦表現墨色的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