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練習設計一件專為個人特色打造而成的證件套,並嘗試與比較異材質搭配的合宜性與趣味性
可經由觸摸或視覺經驗的聯想而感受製作適合給家人的各種質感巧克力球
藉解構書籍,讓視覺上的「色彩」與「構成」結合成花色的探討
藉由實際體驗口感進行質感的命題,以口感引導學生對於聲音質感的想像。
了解均衡與主從關係,思考構成的單位與整體的協同運作所形成的主從關係以及均衡美感原理
從設計的步驟過程中培養學生材質結構與風格設計的能力
同學在書法課之外比較少接觸傳統書畫的材料,能以乾、濕、濃、淡、焦表現墨色的質感。
從「線」到「面」的觀察與實驗,學習了描述、分析、表達、理解質感初探步驟
從日常生活中紙張的種類和運用,瞭解平面紙張與包裝盒質感上的差異與功能上的合宜性。運用構成的方法,結合各種肌理和質感變化,盡情發揮表達審美的能力呈現質感之美。
宜蘭是一個舊城,舊城裡的各項傳統工藝,由宜蘭政府整理名為「蘭城百工」的紀錄,學生雖然生活在舊城內外,但昔日街景與產業已非,故希望透過質感體驗,讓學生認識蘭城百工的各行各業外,也能了解各種材料的特性及美感。
在美感的幾個構面裡,質感課程對七年級的學生而言,是有些陌生的,但經由老師的引導,可以激發孩子們的不少體驗與興趣!
帶領學生認識不同型態花磚的質感,統整從平面到立面,質感轉換到環境質感搭配等實作練習。
「再現記憶質感」的課程設計是再現材料與生活環境的對話,藉由採集(鉛筆與黏土拓印)與觀察校園環境中的材質,透過材料(黏土、木材UV膠等)與技法再現校園中地板或牆面的質感。
以「發現美--能從生活出發,對美有感」為目標,將帶領學生運用視覺與觸覺感官觀察及探索校園質感的存在,從視覺與觸覺出發,認識質感類型及生活中的質感運用
依據美感入門電子書「記憶質感」、「材料與技術的演進」、「質感與時代價值觀」、「符合需求的質感」、「質感的視覺遊戲感」五個質感面向的內容,以「直感質感」、「校園質感採拓」、「時代下的質感變化」、「有質感的筆筒」、「回饋與反思」五項子題進行。
材質用什麼形式呈現才能表現美感?去除視覺上的感覺,以及太過觸覺式的材料質地,如何選擇合宜的材料來表現形體?
讓學生從生活中法現質感,並且藉由不同轉譯方法,將質感保留下來,感受到質感的美感,且由歸類的過程中,能更加體會質感的美感語彙。
課程希望將環保議題與美感課程相結合,藉由結合STEAM跨域課程之進行,賦予廢棄物環保再生之美感,找到新生命,以美感主題之構成及色彩兩構面為基礎分階段進行教學,再結合STEAM跨域思維,完成環保藝術玻璃燈製作。希望能給予學生多元面向之思考能力,提高生活資源再利用的價值,培養學生能將生活議題與美感藝術創作結合,賦予回收玻璃瓶新的生命,開創「再生」、「新生」的生活美感藝文特色。
本課程希望從學校環境中的質感觀察為出發點,引導學生從自然物與人造物中探索質感。
本課程希望將環保議題與美感課程相結合,藉由結合STEAM跨域課程之進行,賦予廢棄物環保再生之美感,找到新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