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教育

焦點課程
引導學生觀察並記錄自己或同學上外堂課時書籍、物品的攜帶方式及問題(觀察/發現),透過實驗記錄,思考「承載→牢固(易帶)→美感」的歷程,共同討論出方便攜帶、易於收納、合於美感的新包裝型態(運用、整合的歷程)—「助帶物」設計。
由安妮新聞第10期中「基本情緒圖鑑」作為開端,並搭配文章與繪本《發光的樹》進行閱讀理解與創作。
課程引導學生通過藝術作品觀察臺灣景觀,了解城市演進與文化,並以地方元素創作人孔蓋藝術,提升美感與校園認同。
學生能夠理解,版面構成中,造型設計、文字資訊等架構層次的視覺美感
本課程希望將環保議題與美感課程相結合,藉由結合STEAM跨域課程之進行,賦予廢棄物環保再生之美感,找到新生命!
校園植物色彩地圖
課程活動以色彩構面為主,讓學生進行校園植物色彩的分析與歸納,建構校園植物分區色彩圖表,並結合跨域的理念--讓孩子做植物葉片的「濾紙色層分析實驗」,學生利用酒精以同心圓方式分析葉子不同物質擴散的速度,觀察所呈現出來的植物本身物質之色層。
我的履歷色彩
透過色料中的玩色搭配-(流體畫創作)增進配色美感與色彩感知,期望學生從認識顏色到探索自我色彩後能在其他藝術設計中加以應用-延伸課程以高三備審資料設計為題,以及未來新課綱之學習歷程檔案之版面色彩搭配,讓學生能在設計或是創作中發揮色彩搭配與美感應用。
皂話宜蘭
透過對於家鄉色彩的採集,希望學生關注自然環境外,更能去接觸人文景觀像是廟宇、日治時期保留的建築、特色小吃名產...等,期許學生在探索這些內容時,感知家鄉色彩的豐富變化,更能珍愛自己的家鄉,宜蘭遊子對家鄉的記憶是顏色、是味道、是一輩子的感受,希望在他們還小的時候,在這忙碌社會求快的時候,他們可以慢下來感受。
文中校徽百搭配色計畫
色彩是我們對美感的第一印象,人們每天都生活在許多色彩之中,但卻很少停下來認真觀察色彩配置與其色彩相互間的關係;本次課程以觀察遊覽車色彩配置、及「都市酵母」團隊於「台北設計之都」所企劃的「變電箱改造計畫」之影片為引導,並使用日本色研PCCS之「129a色票配色卡」為學習工具,以小組合作之學習模式,探索校園建築、植栽等色彩配置呈現。
紙模公仔
本課程設計紙模公仔將結合藝術生活美感與具有實用機能的紙模公仔製作,可以運用校園內不同的材的質感、樹皮、來拓印紙模公仔的質感探索,製作立體構造的紙模公仔。
臺灣木節奏
讓學生欣賞台灣常見樹種的紋理,藉由視覺、觸覺、嗅覺感官的接觸體驗,更清楚台灣木種的紋理特性。再以藝術家蒙德里安的作品帶入,欣賞基本的元素創作(直線、直角、三原色)組成抽象畫面,藉其代表作「線與色彩的構成」去欣賞畫面中色彩與充滿輕快和諧的節奏感。最後讓學生嘗試用台灣木種所製成的木片,以木紋作色彩,裁製成幾何形,構成出學生與台灣原木的木節奏。
堆疊樂
透過結構挑戰-堆疊活動、結構美感與結構力學知能介紹,讓學生對於美感構面中的結構有初步概念。而後半段課程,請學生將挑戰中學習到的結構技巧,設計並堆疊出符合結構美的個人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