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彩為課程主軸,從北投在地豐富的自然景觀,體會大自然之美,並反思生活場域的配色問題,進而理解色彩在人為環境扮演的重要角色,開啟學習色彩的動機。
以「發現美--能從生活出發,對美有感」為目標,將帶領學生運用視覺與觸覺感官觀察及探索校園質感的存在,從視覺與觸覺出發,認識質感類型及生活中的質感運用
採分組方式進行,討論「物件與物件的結合有哪些方式」,並提出「不利用其他材料,如何讓物件與物件結合」,藉此導入課程主要概念「榫卯結構」的定義、優點與用途。「利用風扣板、竹籤與麻繩等材質,製作手機座」以此作為設計的主題
依據美感入門電子書「記憶質感」、「材料與技術的演進」、「質感與時代價值觀」、「符合需求的質感」、「質感的視覺遊戲感」五個質感面向的內容,以「直感質感」、「校園質感採拓」、「時代下的質感變化」、「有質感的筆筒」、「回饋與反思」五項子題進行。
本課程色彩分析的內容,以台灣的景觀為主,首先以學學文創的App分析色彩,並引導學生以水彩調出類似的顏色後,再以介壽團隊自製的色彩比例盒,進行色彩比例差異的體驗。
課程先以團隊共創,決定研究主題〈 〉(註),再於設計思考脈絡底下,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整理情報,以及對事物產生新的理解等,再經由各種活動導入點線面構成並累積創造力。
大稻埕的經濟發展,從一開始的茶產業,繼之而起的是南北貨布市商業活動,目前文創產業也逐漸蓬勃發展。
材質用什麼形式呈現才能表現美感?去除視覺上的感覺,以及太過觸覺式的材料質地,如何選擇合宜的材料來表現形體?
本單元著墨學生先發現與觀察日常生活比例,一開始希望學生在這個學習階段中了解比例構成與環境生活尺規以及美感構成的關係,我們在課程規劃上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以分組討論和紀錄人的比例尺度。
課程「校園Meet Colors! 」是以校園為色彩觀察之場域,以發掘與探索校園色彩的參與式活動與創作。
學生應用影像編輯軟體進行校園美感角落的攝影,並進行摺頁的平面構成設計作品。學生從中學習什麼是適合的、有目的並適應於整體秩序的美學習歷程,最終能自主體會到美感差異有其因果及美感要素的重要,並能透過數位資訊傳達方式,與他人分享自己的美感體驗,促進美感經驗交流。
以今昔大稻埕的比較開始,藉由影片與照片讓學生對於大稻埕的變化產生興趣,以焦點討論方式請同學觀察、比較、分析、表達所看見的大稻埕,以郭雪湖所畫的南街殷賑的畫作出發。
從一張紙到一本書,已經從平面思維進展到可翻動的微立體,利用紙張間不同的接合方式,增加彼此關係的趣味性,讓不同技法呈現立體結構的手工書,將「任務─部位─外觀─細節」的著眼點再一次被實踐。
讓學生從生活中法現質感,並且藉由不同轉譯方法,將質感保留下來,感受到質感的美感,且由歸類的過程中,能更加體會質感的美感語彙。
期待學生能以相機、手繪觀察生活周邊「接合」、「支撐」的例子,和老師所給的建築範例,並使用傳統媒材「竹」片或竹條,以膠帶、麻繩、竹線等,結合基本竹編手法完成構造,並體解媒材特性,由嘗試或失敗的歷程中,完成對在校園中搭建屋頂的挑戰。學生經歷這次課程,能對生活中的結構/構造有感,由手作的課程中感知構造/構造的美感。
本單元以色彩為課程主軸,目標在「色彩的表達--以顏色的細節化變異和組合發現色彩的表情關聯」,找到適合而不只是最喜愛的搭配,發現色彩的各種可能與變化,實踐「屬於我的色彩配置」。透過練習,養成日常生活關注色彩的習慣,建立色彩美感自信心與討論能力,達到色彩素養的第一步。
學生從學習歷程的討論、分析、實作過程,歸納構成的美感關鍵要素,體認適當的點線面構成配置及基本配色原理對平面設計的重要性,進而將所學應用於學校操場防爆牆面的平面設計
希望學生學習構成的概念,使生活中的擺設,不論是實用或裝飾,都能夠有合宜合度的美感表現。本課程採用建構主義「做中學」的概念,透過簡易的美感學習工具進行構成美感小實驗,據此整理出個人的構成形式模組,並以「色彩構成」為主題,將構成概念靈活運用於日常生活中。
先讓學生使用童軍工程組合模型熟悉衍架結構和綁繩結的技術,然後與特教班協調合作,在有機菜園中搭設符合他們需求的爬藤類作物棚架,實踐運用結構的工藝智 慧,並且利用完成品種植農作物,融入生命教育。
本次課程著重在色彩和構成的學習,希望引發學生對生活色彩的注意和觀察,並將環境的視覺造型化繁為簡,把在地風景轉譯成一張明信片;說到湖口的代表色可能想到農田的綠色,工業區的灰以及老街的磚瓦紅之外,但藉由實地踏查攝影,啟發色彩的美感能力,引導學生覺察感受,認識色彩的屬性,並通過全班的蒐集更進一步發現家鄉色彩;實作部分將景色做簡化和抽象的「構成」組合,應用「色彩」比例配色,以電腦繪圖創作出風景明信片,而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