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每天都需要飲食,藉由創意設計課程安排,讓學生能去思考飲食之美與文化素養。
人每天都需要飲食,藉由創意設計課程安排,讓學生能去思考飲食之美與文化素養。
本課程藉由安妮新聞引導實作3-4 樣水泥製品。讓學生了解,水泥可進行抹鏝、灌注、雕塑等施工形式。
第一階段為建立「構成」基本概念、初步探索造形構成與情感表達之間的關係。第二階段為構成在攝影中的運用,聚焦於校園情境攝影。
課程先探討植物與容器的關係,比較自然美與人工美感的差異,嘗試用容器襯托植物的美感。 透過反覆比對,探討植物與花盆色彩的搭配。
利用廢棄物模仿食物上色做成桌菜。教育環保、惜物等觀念,提倡永續利用的觀念。
以大橋頭色的蠟筆為課程目標,捕捉社區美麗的無名顏色,理解大橋頭的獨特。
透過身體尺寸測量、環境色的採集、圖文編排,製作自我使用說明。
以校園環境觀察各種不同色彩,找出共通點作為主題,並繪製成色票除了學會顏色對色及顏料調製外,對校園多一層濃厚情感。
從容器本身的結構、用途與盛裝物之間的關係與搭配,引導同學觀察與區辨生活器皿,並透過立體單位形的結構命題,理解結構與使用的關係,進而嘗試創造美好適合的器物。
結合生物課程「植物的運輸構造」,延伸到視覺藝術領域要探討的「構造」美感,以「斷面圖」為媒介,能觀察欣賞自然物與人造物的斷面圖蘊含的美感,體會內在構造的價值。
本課程特別著墨於「從原料到材料、從零到壹」的創造過程,建立學生對於土地的連結。學生在校園中蒐集適合入紙的素材,製成具有斗南高中校園元素的手工花草紙,並做成立體造型紙燈罩!
透過拓印的原理,蒐集質感,並透過構成之練習,完成拼接圖花設計。再藉由矽膠、水泥等多元材質,探索質感之美。
透過點線面構成及採集而來的植物固定在塑膠板上,設計單位圖形。使用水泥(珪藻土等材料)進行灌模,並介紹商品之可複製性。
以水果果凍為媒介,思考如何在一個立方體中,四面、六面、半圓形中可以呈現水果的繽紛樣貌與色彩,擺放位置、呈現角度、搭配的色彩。
藉由水果切片產生的不同的形狀變化轉換角度與呈現方式(色塊、線條)來做為構成的元素,完成絹印基本圖樣的設計。
從挑選一個喜歡的顏色,包裝乾燥花開始,讓他們發現自己覺得好看的顏色未必是適合的色彩,顏色的搭配其實有其目的性。
從樹木到樹枝筆的比例關係的探討,進而關注到各種組合關係中,是否有合乎比例之美。
課程設計以台東在地原住民卑南、阿美及達悟族傳統服飾色彩為主,結合南島文化作美感形式比較。讓學生運用原住民文化,結合當地文化色彩,設計製作出作品。
透過漆藝美學的探討,拉近學生對家鄉美學技藝產生共鳴並發現漆藝在生活中的美感以及美學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