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日常生活中觀察,描繪來認識構造,進而拆解探索構造的可能性,進而探索設計構造製作物件。
秀峰的地理環境獨特,融合了美感教育和生態教學。課程單元從植物葉拓開始,探索種植植物,製作索引地圖和植物葉拓布,激發環保意識,期待未來可以擴展至更深入的科學繪製美感課程。
春節是傳統節日,然現在春聯貼法式微。透過春聯設計課程,融入版面、比例概念,提高學生對春聯美感的認識。
在課程中利用手機攝影,以無彩色攝影視角觀察校園建築,在離校前再仔細看看三年的校舍,並拍攝建築結構,作品影印後做幾何造型變化。
引導學生思考結構與美感的基礎概念,檢視平衡穩定的結構配置和均衡的設計關係。
學校對於學生的多元發展教育不遺餘力,更是新北市的體育重點學校,其中原住民學生的學習表現優異。
運用傳統漆工藝蒔繪技法將校園的美留存到我們的生活用品中。
日常生活中的各類物品,除了外觀、質感、功能等這類常被重視的美感因素之外,構造的設計安排是否適當與合用,更是扮演重要的任務角色。
本課程將利用質感轉換的概念,進行最初始的美感觀察,引發學生對於日常質感的好奇與探索慾。
自己從窗內凝視窗外風景或從窗外想像窗內情境,白天或黑夜,帶給人許多不同感受和想像的空間,逐步探索至心靈之窗,藉由種種的感覺,引導學生結合色彩、比例、質感,以空間構成手法,創作出一幅具有心靈美感的作品。
本課程希望學生從日常生活中觀察燈具的種類和運用,瞭解不同燈具在構造、結構和質感上的差異與功能上的合宜性。
課程透過三張美術紙的色彩建構出室內空間氛圍,再依序增加家具的配色,使整體色彩達到和諧。
學校的學區內多老舊公寓和部分二、三層樓的房子,破舊的外觀加上五花八門的鐵窗與鐵皮屋加蓋,除了生活機能以外,稱不上美麗的外觀。
提供學生黑灰白 5 種灰階的美術紙,將所簡化的圖案拼貼出來,將其印象中的中平校園風景轉化為幾何圖形,放置於所選定的比例畫框之中。
尋找校園中的花草樹木,將其拍照記錄,將校園花草樹木照片為其設計發想,照片中的花草轉化為幾何圖形設計。
網路資源可以讓我們開拓水墨視野或是進行質感作品整合與創作;將多次作品運用 CANVA 編輯為作品集,並運用拼貼表現發現並再創質感組合的新視覺。
在每一種書體認識過程中與生活的運用實例: 小飾品、表情貼圖、標誌設計、廣告招牌、海報設計、造型設計或表演藝術增進漢字型構的特色領悟,感受到文字生活的關係。
藉由「繪本」的介紹,認識數位與手繪藝術媒材,及其創作的語彙。經由繪本創作者的分享創作歷程與出版繪本的實際經驗,融入生涯發展議題。
透過攝影的練習,試著將生活中的美感速採擷取,跟隨攝影大師的腳步,理解並試著思考攝影中的議題,進而去觀察並拍攝學生自己的視野。
目的是希望透過校園植物型態的認識和採集、拓印或繪畫認識「型態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