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學生以美感的角度,重新走訪校園,再次感受生活的點滴。並以創作的角度,從美感出發,製作一系列關於西苑的平面作品。
構造討論的是物件與物件之間的接合方式,是構成個世界不可或缺的重要細節所在,先讓學生從唾手可得的文具認識構造的重要性。
引導學生找出因身體比例造成的生活改變,藉由美感比例尺工具去了解比例構成的美感性質與色彩關係,讓學生試著將色彩比例進行重新組合配置,使學生了解服裝比例對於美感及合宜性的影響。
由外在視覺形式美感的初階能力養成,基本設計課程運用設計思考及博物學探究策略,學習者探索與家族的情感連結,經由生命故事脈絡,以紙本書為媒介,連結情感與美感。
學校位於台中港區,過去港區亦是各種編織線材的製造供應地,以「色彩與質感」為教學核心主軸,運用海洋色彩與織物質感的整合編織出大海的美麗與哀愁。
透過課程觀察建物立面,體驗構成元素的組合方式對於立面風貌的影響。
大自然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 人們卻因生活的忙碌而無法自在親近自然,利用這個課程,將微觀森林帶到我們的生活日常,讓學生認識植物與美感的連結性。
實地觀察校園以及八卦山上植物。進行植物色彩觀察,辨析。葉片形狀描摹,色彩辨析。種子撿拾觸摸,觀察種子的外觀,生長結構,利用形狀、質感、構造等設計課程。
軟包裝的衛生紙容易離家出走,造成教室內雜亂,要求學生思考解決方法,引導出重複使用硬面紙盒及如何固定在桌子邊的接合構造。
以時下年輕人最愛的義大利麵pasta和果汁飲料店作為色彩研究方向,讓學生觀察這再種店會用到的各種蔬菜水果的外形、色彩,並將其切開,觀察其剖面肌理與色彩變化,進行色彩調色。
運用紙張的切割與摺折,使平面形成可變動的立體與「零組件」的裝置,進而動腦組構立體書,產生動態閱讀的樂趣。
針對畫面需求挑選出合宜的照片,能以一個統整性主題或顏色或形狀將畫面做出整理,並且能挑選出較美的版型做模仿或自行創造出合宜的版面模板,展現出不同以往的美感。
引導學生開始關注、檢視自身的生活環境,透過吐司的裝飾與擺盤,讓學生感受到吐司也能變化萬千,並期望學生能將課堂所學應用於生活當中,提升生活品質。
在課程中先讓學生了解原住民用杵臼搗「杜侖」(麻糬)的目的及意義,並介紹杵臼的由來及使用方法。其次指導學生觀察、觸摸各種食材,建立學生質感經驗。
運用大自然「觀察力」的養成態度為主軸,「色彩發現、探索、實作」為脈絡,並透過微觀世界中,結合攝影與科學的實驗精神,啟動微觀點與新視野,並從中領略色彩美感經驗。
藉由質感的探索,發現環境裡的質感元素,運用色彩色調的搭配與質感元素的應用,設計富有眷村特色的水泥花器,在植栽選擇上也依色彩與質感的美感原則挑選種植。
利用敲拓滾印技法記錄植物的造型與色彩,再以點、線、面基本設計元素為基礎,引導學生組合畫面練習,發現美感「構成」的創意。
學生運用適當的結構設計能讓平面的紙張產⽣空間與支撐性等質性上的改變,來乘載重物。
從所收集的質感資料庫中,尋找與個人特質相輔的質感,將個人造型與質感作連結,以攝影方式記錄質感的物質特性與抽象轉意。
帶領學生在校園裡觀察自然植物的色彩,分析與紀錄色彩細緻的變化。將植物描繪轉化為印花圖樣設計,及製作成橡皮章。帶領學生認識構成原理及印花佈局方式製作印花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