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領學生於課餘時間蒐集關於自己的一公分質感資料庫,累積對於質感應用在日常的經驗值,最後進行為愛所選的手機殼創作實驗。
結合生命教育與美術的跨領域統整課程,讓學生從自身或重要他人的生命故事中進行反思,試圖將曾經的生命挫折,以美感報紙的創作進行心情的反芻與抒發。
本次課程設計企圖以引導學生發現結構之美為目標, 經由結構物件的操作過程,讓學生發現結構的穩定美感、 在力的關係中尋找生活的器物、 傢俱 、 建築等哪些來自於結構的美感設計。
此課程帶領學生應用「構成」的美感構面,穿插「質感」的融入,與「比例」間的視覺平衡關係。構成(構圖)技巧在視覺設計中是基本觀念,在攝影繪畫中是入門或專業皆可運用的手法。
以堆疊的穩定結構為主題,先運用石頭來認識堆疊結構如何保持穩定:例如重心的位置的上或下,支撐面積的大小以及石頭彼此重量的擠壓作用等,形成堆疊結構穩定的因素。
本課程聚焦在「物件之間的視覺面積比例美感」的分析與營造的體驗。
選擇第五期作為教材,藉由賞析報紙內容讓學生熟悉版面編排了解其中構成的原理,然後加以運用產出屬於自己個人的虛擬報紙刊物 。
透過分析安妮新聞 ,轉化編輯報紙版面編排設計。學生從討論與分析過程歸納「 構成 」 的關鍵要素、能體認適當的比例配置邏輯與配色原理對平面設計的重要性, 進而應用於平面編排設計。
藉由博物館學的觀察「繪畫」的形式,學生實地記錄、設計版面、在紙上構思,紀錄豐富創作和行動的過程。
美感就是一把尺,探索比例,感受比例,體會比例之間的關係,將比例的拿捏穿在身上,日日實踐。
希望藉由這個課程幫助學生更深入理解甚麼是「構成」,它在生活裡的重要性何在?觀察物件的擺放位置及相對應的關係,體驗部分與整體的關係。
藉由收納盒的利用規劃,發現比例與構成的秩序,累積整理術的經驗,從改善自己的書桌開始,完成自身美感訓練的再進化。
從比例的構面出發。去發覺純尺寸的比例關係,主題與符號之間的比例關係。不同材質被運用的比例關係。
學生練習掌握構成設計的重點,展示版面構成範例,強化學生在生活中的發現及分析,提升學生的觀察力、累積獨特的美學觀點,結合構成的規範創作出屬於自己風格的版面設計。
學生能根據物件的元素進行分析,依照教師給予的不同構成條件,將物件在畫面中擺放於最合宜的位置。
將構成運用到書籍編排上, 高醫最後一個月的課程中重新檢視一整年的生活紀錄,用美感編輯學生在乎的同學情誼及班級記憶,成為別具意義高中最後一個美術課作品。
以扇面設計活動結合美感理論與日常生活經驗,期待學生透過設計日常用品的經驗探討各種美感感受。並將課程各步驟的美感實驗成品總結整理,建立屬於自己的美感學習歷程。
本教學單元設計以本校校園照片為起點,引導學生運用PANTONE STUDIO作為選色工具,觀察校園環境色彩。
挑選文章進行內容摘要與統整文章重點,將文字圖像化表現於書面紙中。
觀察物件的擺放位置及相對應的關係,體驗部分與整體的關係。透過「分析現成的印刷品」,「自傳版面編排設計」,從過程歸納出構成的美感關鍵要素、能體認適當的比例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