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由操作身形紙卡小工具與大量閱讀各部位穿搭比例圖片,試著找出比例變化對觀看者視覺上的影響,最後藉由自己找出的比例方法,來營造出自己的想塑造的合宜服飾穿搭比例。
一張具有回憶的照片分享故事,並從照片裡分析出主要色彩進行調色繪製鞋進行義賣。
本課程透過比例學習工具的研發,讓學生操作並體驗平面設計中版面配置的比例關係,建立「比例感」,並將所學應用於「生涯檔案資料夾」封面設計 。
以活動設計引導學生發現結構之美為目標,藉由觀摩上學期「水果盛器」(結構構面)作品,探索同一物件在「反覆」的形式原理下產生的秩序美感。
透過收集與色彩觀察分析,讓學生去拆解都市的色彩配置,嘗試發現色彩的色相、濃淡及色彩間的組合所呈現的色彩美。
美感預期成果 學生能察覺色彩與生活的關係 學生能使用與理解合
透過石膏紗布此種容易複製特殊造型的媒材特性,帶領學生一窺曲面建築的有趣及奧秘。 期盼透過課程讓學生體驗建築之美,並在挑戰中了解力的傳遞作用。
以探索構成為主軸,希望能利用如壁磚圖案、地毯、桌椅等生活物品探索發現構成元素,進行觀察、檢視並比較構成差異,讓學生發現其實「構成」的可能性存在於日常生活。
由外在視覺形式美感的初階能力養成,基本設計課程運用設計思考及博物學探究策略,學習者探索與家族的情感連結,經由生命故事脈絡,以紙本書為媒介,連結情感與美感。
學校位於台中港區,過去港區亦是各種編織線材的製造供應地,以「色彩與質感」為教學核心主軸,運用海洋色彩與織物質感的整合編織出大海的美麗與哀愁。
實地觀察校園以及八卦山上植物。進行植物色彩觀察,辨析。葉片形狀描摹,色彩辨析。種子撿拾觸摸,觀察種子的外觀,生長結構,利用形狀、質感、構造等設計課程。
運用設計思考及博物學探究策略,學習者探索與家族的情感連結,經由生命故事脈絡,以紙本書為媒介,連結情感與美感,作為成果展現核心。
藉由質感的探索,發現環境裡的質感元素,運用色彩色調的搭配與質感元素的應用,設計富有眷村特色的水泥花器,在植栽選擇上也依色彩與質感的美感原則挑選種植。
學生運用適當的結構設計能讓平面的紙張產⽣空間與支撐性等質性上的改變,來乘載重物。
從所收集的質感資料庫中,尋找與個人特質相輔的質感,將個人造型與質感作連結,以攝影方式記錄質感的物質特性與抽象轉意。
透過配色原理的解說與色彩隧道實驗,讓學生嘗試光中的色彩配置與疊加練習,一層一層調整與修改,完成並用色彩說出自己的記憶隧道。
帶領學生走出教室,實地觀察校園以及八卦山上植物。進行花卉色彩觀察,辨析。葉片形狀描摹,色彩觀察。
透過課程讓學生從日常生活中重新發現自然色彩之美與人工色彩之美;經親手調色創造色票;並實踐完成帆布鞋設計作品。
透過通用、無障礙、防呆、仿生與五感設計,使用設計思考的方式引導學生運用結構、構造的概念,透過具有厚度的紙板創造出紙椅模型。
引導學生對空間的觀察,透過建築史與現代當代建築的賞析後,透過建築師路易斯康引導學生創造質感光影紙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