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BandLab設計節奏鼓組,加入聲音素材完成Beat,搭配創作歌詞完成作品。
透過常見紙張作為材料質感製作選擇,思考「椅子」造形結構與構造功用延伸的可能,引發學生想像椅子造形結構特色,以及結合馬達功能作為未來椅子構造的可能發展。
透過商業攝影的方式,增進校內學生彼此交流與增進自我對本科的認同。
藉由建築觀察的課程,讓高一新入學的學生對校園建築有進一步的觀察,由局部到整體,多角度的收集和視覺的拆解下,重新對校園建築有更多樣的認識,進而討論建築物相關的色彩、造形、結構,對身旁的建築物有感。
讓學生從生活中法現質感,並且藉由不同轉譯方法,將質感保留下來,感受到質感的美感,且由歸類的過程中,能更加體會質感的美感語彙。
期待學生能以相機、手繪觀察生活周邊「接合」、「支撐」的例子,和老師所給的建築範例,並使用傳統媒材「竹」片或竹條,以膠帶、麻繩、竹線等,結合基本竹編手法完成構造,並體解媒材特性,由嘗試或失敗的歷程中,完成對在校園中搭建屋頂的挑戰。學生經歷這次課程,能對生活中的結構/構造有感,由手作的課程中感知構造/構造的美感。
引導學生閱讀報紙,選擇自己喜歡的版面,並共讀「通用設計」文章,訓練學生以生活中的經驗加以表達。
學生將情緒詞彙轉化圖像,利用色紙結合色彩概念設計,完成專屬自己的情緒卡片。
學生將安妮新聞報的內容,運用一個畫面或設計規劃圖像及互動遊戲來傳遞資訊。
學生在閱讀安妮新聞後,學習在文章中抓取重點並繪製成心智圖。
學習低彩度的調色與配色,如同減法美學,降低彩度,希望藉此也能讓學生學會體會,尊重環境色,高彩度與低彩的搭配。
學生將折製的三角小構件,從底作開始組合研展,拼湊不同型體或功能性物件。
學生將口布以植物印染,並透過不同的摺布方式跟染色產生布面印製構成效果。
針對質感的認知、意象並進行自我的省思與討論,先分析質感的觀感,建構孩子理性的質感美感分析能力。
自我分析生命經驗探討自己色彩屬性,並讓孩子嘗試創作一張具意義與目的性具結構的插畫,以正式的發表場合與舞台,傳達孩子自己的創作想法或理念。
透過自然學習比例、維特魯威人體圖以及多肉植物或蕨類書籤實作,因而須學習觀察植物的構造、比例、構成、色彩、質感、組合時將運用結構等構面。
嘗試利用紙板組構「帶」與「袋」的關係,並比較糕點、玻璃瓶及手搖杯對於「帶」與「袋」的設計差異,引導學生思考設計與生活的關聯,並期待美感素養對於職人的養成有所助益。
引導學生思考包裝方式與內容物間的美感關係,從中體驗包裝「構造」的精巧,為糕點量身訂做合宜包裝盒的過程中,可探討立體造型的「比例」關係。
本課程利用宋代器物的形態,進行外觀造型與色彩的美感探討,引發學生從現代器物的造形特色,透過實作方式感受美感的要素,進而促進學生從生活中探討美與感覺美。
先讓學生透過察覺椅子物體造形比例尺寸,發現具有支撐力量的結構關鍵,藉由拆解體驗構造之間的必要性條件,進而利用比例、結構與構造,增進學生對生活物件的美感品味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