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安妮新聞報紙第14期中關於服裝的知識、應用與心態,讓學生用創新的想法創作出一套獨一無二的超人服裝。
把膚色轉化成杯子上的色彩,配搭上杯套的顏色,成為一組合乎美好感受的配色,形成整體的美感。
學生先行閱讀《安妮新聞》NO15, 認識「三種報紙」內涵與受眾不同之處、並找出【報紙】這刊物在編排上之共同點;本學期舞蹈班到沖繩進行國際教育文化交流,以112年6月5日~6月9日交流內容為素材,運用資訊能力設計出一份A3報紙。
先帶學生了解字體的重要性,讓學生練習將文字與圖案結合,各自閱讀安妮新聞第十五期一篇,並利用跨頁的內容進行討論,思考自己未來想做的事情,或是有興趣的事情,最後把自己對今年的願望,濃縮成一個字,加入圖案與色彩,設計出屬於自己今年的心願字,並向全班分享。
帶領學生進行校服設計與配色、人體基本型態和比例、整體造型概念以及設計圖的重要性,是設計師入門的關鍵知識。
本次課程著重在學生的閱讀部分,不指定學生共讀哪一篇,再細讀他們挑選的主題。寫出12個名詞或形容詞中,然後找出三個核心要素,再擬定一個主題,從這種發散到收斂的過程,讓學生透過這種方式閱讀,且能探索到他們的多元智能。
本課程將配合安妮新聞,讓學生設計自己的英雄形象,體會付出的過程,以及所需承擔的責任。
課程緊扣著安妮新聞15期的夢想主題,請同學發掘自己的天賦興趣,分享人格特質便利貼。最後歸納出自己的夢想進而設定行動目標,在視覺藝術課進行文字描述與圖文創作,讓孵夢逐漸成形。
透過安妮新聞的黑潮漂流,帶著學生跟著廖鴻基老師認識黑潮、認識海上可愛的動物們。再讓學生用陶土捏出那些美麗的魚類。讓學生們不只是觀海,而是跟著廖老師的腳步出海!
本學期體驗課程以實踐品格為課程設計目標,結合安妮新聞,引導學生分組討論、思考及陳述自己的觀點。
本課程藉由安妮新聞引導實作3-4 樣水泥製品。讓學生了解,水泥可進行抹鏝、灌注、雕塑等施工形式。
第一階段為建立「構成」基本概念、初步探索造形構成與情感表達之間的關係。第二階段為構成在攝影中的運用,聚焦於校園情境攝影。
課程先探討植物與容器的關係,比較自然美與人工美感的差異,嘗試用容器襯托植物的美感。 透過反覆比對,探討植物與花盆色彩的搭配。
利用廢棄物模仿食物上色做成桌菜。教育環保、惜物等觀念,提倡永續利用的觀念。
以大橋頭色的蠟筆為課程目標,捕捉社區美麗的無名顏色,理解大橋頭的獨特。
以校園環境觀察各種不同色彩,找出共通點作為主題,並繪製成色票除了學會顏色對色及顏料調製外,對校園多一層濃厚情感。
融入圖文互轉策略的學習,從圖卡顏色及圖像、色彩的選用,找到適當的圖卡詮釋。
從容器本身的結構、用途與盛裝物之間的關係與搭配,引導同學觀察與區辨生活器皿,並透過立體單位形的結構命題,理解結構與使用的關係,進而嘗試創造美好適合的器物。
結合生物課程「植物的運輸構造」,延伸到視覺藝術領域要探討的「構造」美感,以「斷面圖」為媒介,能觀察欣賞自然物與人造物的斷面圖蘊含的美感,體會內在構造的價值。
本課程特別著墨於「從原料到材料、從零到壹」的創造過程,建立學生對於土地的連結。學生在校園中蒐集適合入紙的素材,製成具有斗南高中校園元素的手工花草紙,並做成立體造型紙燈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