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生活化的服裝穿搭出發,以『構成』為主軸,『服裝搭配』為主題的美感認知課程。
從實驗中探索與體驗構成的美感,了解構成的形式。
透過定義介紹質感及實地的觀察與觸摸,讓學生體驗、感受質感,進一步運用質感做創作,最後讓學生學習欣賞具有質感的作品。
從課程的層次堆疊中引導學生認識質感,知道質感,進而製造質感,啟發對細節的觀察。
運用各式材質,引導學生進行單體結構的練習,並支撐起重物,感受力在操作上的變化及結構的概念。
以「色杯杯」實作活動,整合色彩構面的學習歷程,讓學生瞭解色彩配色的合宜價值。
此課程增修懸鍊拱及桁架結構,並增加3D列印筆的操作,讓學生學習懸鍊拱形曲線及桁架的結構。
從秩序出發,了解格線、主從關係與對稱的構成概念學習,最後以野餐會學習日常生活中構成的美學。
以不同粗細的木塊,讓學生在疊高與疊寬的試驗下,了解建築重心與結構的重要性。
構成的導入與體驗與觀察,設計創作兼具美感之校園硬體建置。
請學生討論飲料包裝盒其顏色配色,尋找是否有其他配色的可能方案,並製作出來。
讓學生在校園以影音記錄、觀察校園中各種質感,再讓學生分組抽題進行表面質感塑造,思考欲傳達的意象與質感呈現。
透過挑戰搭義大利麵高塔與建造紙橋,讓學生對於結構有初步概念。並以穩固、強化、補強等技巧,製作出符合結構美的「休憩空間」。
質感的選擇設計來個人特色且符合需求的功課表。
從花磚的歷史意涵看圖案的構成,並了解畫面構成的主從關係。
藉由認識服裝設計元素,並以『構成』為主軸,設計以『服裝搭配』為主題的美感認知課程。
透過實地走訪旗山老街,以色票比對建築、招牌、雨遮等色彩,使學生覺察環境色彩,引導學生進行配色實驗。
面對物件的外形結構與特性的不同,如何選擇恰當的接合方式,並在製作的過程中學習接合的美感呈現。
自製手工布書將結合生活藝術美感與具有實用機能的手工藝製作。
以「色彩」構面為主要教學核心,透過色彩探討沿岸海與人之間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