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文章|
陳育淳|臺北市立介壽國民中學教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藝術學博士,教育部中央課程與教學輔導群藝術學習領域常務委員。
能量與光的匯聚
三月初,臺北市的美感社群,邀請推廣「無塑飲食與餐桌美學」的戰鬥媽媽--王南琦,根據民族國中校園植物,舉辦了客製化的精采研習。結束時,講師非常讚揚社群的教師們,由衷地的說:這是她承接無數個無塑研習中,最快完成布置與清場的團隊。看著教師們提著大包小包木製餐具趕來會場,但彼此之間彷彿有著心電感應,自動自發的協助每一個細節,她看到每位成員的投入,也看到了能量與光的匯聚。
點亮心中的光
這幾年教師的文化呈現從個人的孤軍奮鬥,到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共同努力的轉變。教師們以信任作為根基,共好為理念,真誠的表達看法,「藝起」面對困難,「藝起」解決教學的問題。讓美感社群成為「藝情指揮中心」,點亮每位教師心中的光,透過無私地分享、備課、觀課擴展視野。而教師的視野創造了學生的天空,教師也在與學生的教學相長間,品嘗著分享與感動的藝術。
- 共學中實踐無塑飲食,落實生態美學的理念。
成為點亮他人的光
我們發現人與人邂逅所互放的光亮,會感動、影響著彼此。領導者傳遞充滿溫度的氛圍,規劃嚴謹的共同備課、教學實作,增能,也包含集結智慧與歡樂地出遊參訪。臺北市美感社群還有大手牽小手的機制,由精熟美感計畫的夥伴帶領新手,共同發展課程與教材,並在社群工作坊中帶領著大家體驗。夥伴們在合作間找到自己可以發光的能量,攜手創造美感教學的動能,成為「點亮彼此的光」。
- 參訪「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特優學校一新竹縣五龍國小,體驗客家藍染魅力
人生最美的是分享
社群激勵著老師求新求變的自我期許,不僅內部成員積極創發,也結合外部資源擴展視野。我們訪查了日星鑄字行、新竹市立美術館、五龍國小藍染文化;體驗東北角山城美學、食農教育,從中獲取靈感接軌課程。走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上,過程或許是挑戰、繁瑣;但成果是鼓舞、豐碩。當夥伴們踴躍的提出不同美感課程的創意時,我們更深刻的確認:美感社群是一種令人意猶未盡的藝術,也是人生最美的分享。